你曾经遇到过“极限情境”么?回顾你人生中曾经遇到的极限情境,体会当时的思想波动,说说看当时让你想明白了哪件事?
开始吧:
与“生活世界”相对的概念,叫做“自己的世界”。它是专属的,仅仅面对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中,你只面对你自己,你可以真正的为自身作出抉择。
想要进入“自己的世界”,哲学家说,唯一的通路就是面临极限情境(limit situation)。
所谓的极限情境包括:人生低谷,分手失恋、亲人离世、破产或者失业、地震甚至战争爆发等等打破平静生活的重大危机时刻。
这时候,你充满绝望以至于感受不到外界的一切,相比于内心的震撼和痛苦,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似乎都不能带给你一丝丝安慰和波动。因此,你会短暂的忘记周围的“生活世界”,会感到以往倾注心血的事情都显得那么无关紧要。
我们需要的是一次自我创造的极限情境。
每当我们情绪崩溃、跌宕的时候,它会让你记起来原本要去的方向,也会让你在每一次重大选择时,不背离自己的优先级。
用《人生起落图》回顾前半生,用《追悼会策划》探索后半生。
在这之前,我还是来回答一下文初的问题:
1、我曾经遇到过“极限情境”么?
有过两次人生低谷。
第一次是在初中毕业。
当年小升初我非常荣光地考入了本市的重点中学-外国语学校,全市第45名,其中语文全市第7名。然而我并没有调整好初中三年的心态和学习节奏,到后面完全学不进去了,中考成绩出来,升本校高中差4分。听说交6000块钱还能继续读本校高中,但不一定保留学籍。这笔钱在1995年非常可观,对于都是工人的父母是个不小的负担。我也不知道当时听了谁的建议,作出了离校读中专的决定,等到中专报到之后,同是老牌大学生姑妈姑父,1943年46年的人,远在太原才知道。俩人痛心疾首,说这条路选错了,其实还有很多补救办法的。是的,确实有。
后来听说同寝室姐妹的爸爸也来问过我爸,要不要帮忙换个班,我其实就是跟班主任搞不好,别的没毛病。但我爸说让我选。
进中专读的是3+2大专联考,大专其实是报的自学考试,比全日制难考多了。毕业也没什么前景。同寝室读的不是北大就是清华,不是武大就是复旦。那位爸爸说要帮忙的姐妹读的北外,毕业后留校,几年后公派澳大利亚学习,回国后担任了北外澳研部主任。
而我早早的进入了庞大的求职人群。
到今天虽然日子混的也还行,但是离“成就”二字毫不沾边。
第二次是去上海第5个年头,春节回武汉过年,家人不让我再去。那一年29了,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在武汉重新找工作的念头,一下子无所适从。
去咨询和应聘几家大公司的不错的岗位,一多半是希望的驻外,想想我妈的嘱咐,我知道她说的对,如果我再去外地漂几年,可能过了35都不一定会结婚。
所以我换了求职方向,去了新岗位从零开始学习,月收入突然掉到回来之前的零头,从头来过。
2、当时有什么思想波动,想明白了什么事情?
初中毕业那一次变故真的是人生低谷,从小的自信和骄傲,在那一刻支离破碎。
接下来的十多年,我都是人前自信明朗,人后自卑敏感。我花了很大很大的气力修复自己,才又重新站起来。
尽管到现在,偶尔还会有些玻璃心和抑郁心态,但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自己发展。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两件事:
1、做出人生重大决定之前,向更有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人请教。当年的我并不知道那是多么大的一个决定,多年以后我爸也表示了后悔,但一切都回不去了。未来我会陪着我的女儿们来谨慎衡量人生的路,不能轻易让她们爸爸草率就做了决定。
2、进入人生低谷并不可怕,人生这条路不只一段,而是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组成的一个长途旅程。说这些有点自我安慰的意思,但既然已经如此,正视它,并战胜它,才是正向、积极的做法不是吗。
从上海回来那次,算不上低谷,并且因为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父母身边,压力骤减。
我只是觉着内心很失落,5年的时间刚刚有些起色,又从头开始,但我知道自己确实没法尽快找到另一半。即将步入30岁的焦虑,也让我默许了父母的意见。
我挺羡慕大家那么年轻就接触到这么好的平台,引领大家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引导我们感悟自己的内心,给予人生正向的指导和建议。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并且要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