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手中的“烂牌”


烂牌

无资金支持的“儿童健康事业”

杰里·斯特宁(Jerry Sternin)效力于帮助弱势儿童的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越南政府邀请救助儿童会协助改善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他受命前往,计划在当地设立新的办事处。

斯特宁抵达越南后,却发现接待人员寥寥无几,态度也冷若冰霜。外交部长告诉斯特宁,并不是所有政府官员都欢迎他的到来,然后他被告知没有资金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他也可以像其它人那样装模做样地做做调查,然后提交报告给慈善组织,告诉他们没有资金支持根本做不了。

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做,针对此次任务斯特宁阅读了大量资料,发现营养不良是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往往不重视补充营养。

在斯特宁看来,这些分析固然正确,但毫无用处——全是正确的废话。他认为:“数百万孩子等不到这些问题全都解决的时候了。”如果从这条思路入手,就得先消灭贫困、净化饮用水,建立卫生系统,那么解决营养不良问题就遥遥无期。

于是他便换了一个思路:看看那些身体健康的孩子在什么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他四处拜访农村,调查各个地区的状况。他把所有母亲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测量各村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然后把这些数据按组归总。然后他发现有的孩子家里非常穷,却比一般小孩长得更高、更壮、更健康。

既然有的孩子家里穷困潦倒却仍健康成长,就表示营养不良并不是无法避免的事;既然有的孩子活得十分健康,也就表示一定有快速见效的实用对策。

第一步,斯特宁和妈妈们必须剔除不具有代表性的孩子。比如,这家男孩有个舅舅在政府机关上班,有机会经常给他送食物加餐,其他家庭不可能如法炮制。

斯特宁的小组还必须总结出普通家庭喂养小孩的“传统观念”。为此,他们与数十位母亲、父亲、哥哥姐姐、祖父母等人交流,发现当地社区的饮食习惯相当明确:小孩跟家人一样,一天吃两顿饭,吃的是适宜儿童的食物——易于消化的单种食材,比如优质大米。

掌握了当地儿童喂食习惯后,斯特宁和妈妈们便开始走访身体健康的儿童的家,观察她们异于一般家庭的做法,结果有了出乎意料的发现:

首先,这些妈妈一天给孩子喂4次饭(每日进食总量和其他孩子一样,只不过分4次吃)。可见,一般家庭一日两餐的做法并不适合儿童,因为孩子们营养不良的胃无法一次消化那么多食物。

其次,她们的喂养方式也不同。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知道自己该吃多少,会自行从餐桌上取用适当的饭量。相比之下,亮点家庭喂养孩子的方式要积极得多,必要时父母还亲自喂孩子吃饭。亮点父母还会鼓励生病的孩子多吃点东西,这跟当地的习惯做法不太一样。

第三,这些妈妈们会从稻田里捉一些小虾小蟹,掺在孩子的米饭里。当地人一般认为,虾蟹是大人吃的食物,不适合拿来喂养小孩。亮点妈妈还在米饭里加入甘薯叶,这种绿叶通常被视为下等食材。这些饮食上的即兴创造看似怪异或者“下等”,却在无意中帮了大忙:添加杂食为孩子补充了饮食中严重缺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当发现这些“要点”之后,他和组员们开始寻找一个村子做试点,他们把村里所有的妈妈都召集起来,让那些家里孩子成长健康的妈妈带领大家做饭,并一起喂养孩子;然后逐渐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它村庄。

斯特宁抵达越南村庄6个月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并且继续保持下去。后来,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来到越南收集其他数据,发现即使是斯特宁离开后才出生的孩子,健康状况也跟直接受到斯特宁帮助的孩子相当。由此也证明,这项改变的确能持久下去,而非昙花一现。

斯特宁的成功经验逐渐推广开来。“我们首先选出14个项目进度各不相同的村庄,当成社会交流实验室。越南其他地方的人都想复制这套营养改良模式。每天都有人来到这所社会大学,到村子里去摸、去闻、去嗅、去看、去听。‘毕业’后,这些人就回到自己的村子,认真执行这套办法,直到取得成果......这个项目影响了越南265个村庄,220万民众。我们一手建立的社会大学,也成为教育村民大幅改善营养不良问题的国内典范。”

这是我《瞬变》这本书上看到的故事。

今天在和下属聊天时,听到他抱怨:“公司的项目进展太慢,没有机会和设计师们进行接触;现在我们基础的能力建设的也不行,部分员工连一些基本能力都不具备......

我静静地听他说完,然后我给他讲述了上述故事,听完以后他开始沉默了。

我接着告诉他:”不是等一切都具备后我们才开始做事,我们要先基于现有的条件做事,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如此实现良性循环。

不要想着只有抓到一把好牌(大小王+4个2)才能打赢,真正的高手是抓到一手“烂牌”也能打出好成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好手中的“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