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勇,湘军的前身和雏形

雷再浩和李沅发的起义使得崀山“楚勇”壮大发展,这批武装力量都是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庄稼人。崀山“楚勇”的战斗力大大超过了清朝的绿营兵,崀山“楚勇”在江忠源和刘长佑的带领下,在广西全州县的蓑衣渡以区区五百人面对太平天国的十几万人马,打死了南王冯云山,使太平军遭到了出师以来的第一次惨败,不得不改变了顺水而下攻取长沙的打算。

楚勇的勇猛,让濒临灭亡的清政府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清朝皇帝下令兴办团练,以后曾国藩组建“湘勇”与崀山“楚勇”并肩鏖战数十年,最后扑灭了“太平天国”的熊熊烈火,挽救了垂死的满清王朝。追本溯源,狂风起于青萍之末,蝴蝶的翅膀扇起了滔天巨浪。是崀山这条巨龙掀翻了天,又撑起了天。

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争鸣,是非对错自有公论。崀山人用血与火的历练验证了他们大山一样的品格,无坚不摧的精神。

在李沅发起义的时候,新宁县的人口只有十万左右,起义的有几千人,镇压的也有几千人,加之历年的补充人员,崀山有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加入了那一段血火历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牵涉千家万户。是崀山的峻奇雄险铸就了这一群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血性汉子 。形成了一条血肉人才链。

崀山人在遭受战争的巨创之后,痛定思痛,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首要大事。两江总督刘坤一主修了县志,客观地记载了几百年的风云变幻和成败得失。主持修复了金城书院,集资新修了大兴阁和文昌阁等学习场所。江南水师提督刘光才创办了斗光书院和青藜书塾,云贵总督刘长佑也辟出家宅兴办学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崀山的一批批学子走出家门报效祖国,有国学大师刘永济,有建筑学家刘敦桢,有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有历史学家蒋孟引,有地理学家邓启东,北大名师陈贻焮等等。尤其最近几十年,崀山的人才成批量涌现,他们在全国各地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崀山这条蛟龙不再是兴风作浪的孽龙,而是耕云播雨,为民造福的腾飞之龙。

“无湘不成军”,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十分璀璨的文化现象。而这一文化的源头,则是湖湘书生投笔从戎,创建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朝政府。许多人因赫赫战功平步青云,成为国家的重臣名将。整个湘军系统中官至总督者15人,官至巡抚者14人,出现了“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鼎盛局面,形成了显赫一时的湖湘政治集团。湖南人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始于湘军;湖南人才之盛,亦始于湘军;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湘军为捍卫清朝政府而诞生,后来则成为推翻清的中坚力量。从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的成立,到辛亥革命、护国运动,一拨拨湖南志士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率领“湘军”冲锋陷阵,最终葬送了腐朽的满清王朝。毛泽东等“湘军”将帅,率领的军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页,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走上了繁荣、富强、幸福的道路。

湘军的风云际会,构建了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唯楚有才、于斯为盛” “无湘不成军”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都是历史对湖南人的高度评价。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忍辱负重、智谋大略,经世致用、务实创新、正义奉献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军名满天下,滥觞则是楚军;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头在新宁。如果说湘军是一棵擎天大树,楚军就是这棵大树的种子和粗壮枝干;如果说湘军是一条澎湃大河,楚军就是这条大河的源头和惊涛骇浪;如果说湘军是一部鸿篇巨制,楚军就是这部鸿篇巨制的序言和精彩章节。

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是湖南第一个骁勇善战、名垂史册的将军,是湖湘军事文化的开山鼻祖。他是新宁人,宋高宗绍兴二年,兵败崀山,被岳飞收服,从此跟随岳飞南征北战,遂成抗金名将。

新宁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湖湘军事文化发源的重要因素。新宁素有“三湘锁钥”之称,是两粤通往湖南省腹地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人李右文在《论新宁》中写道:“盖新宁毗连粤西,左蔽东安,右卫武冈,为宝郡之屏障。故贼必期得志于新宁,然后可为所欲为,亦暴秦不径东略而先收韩、魏意也。新宁固而宝郡安,而省南无寇匪迹矣。故曰:新宁,楚南之韩、魏也。”李右文认为,新宁的战略地位,就好像战国时期的韩国和魏国。咸丰年间,企图推翻清朝统治的蓝正樽、雷再浩、李沅发,就是看中新宁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后在此揭竿而起。虽然,他们的起义被清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但是,这些清末农民大革命的先驱者所点燃的革命火种,很快就在广西金田熊熊燃烧,而且迅速燎原,历时十余年,波及大半个中国,将腐朽的清朝政府推向覆灭的道路。

清末农民大革命的火焰是新宁人点燃的,而扑灭这场燎原烈火的先驱,也是新宁人!

END

(文章源于:华声在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楚勇,湘军的前身和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