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悲凉却有光

这里两天连着看了两部成长教育类电影《狗十三》《无人知晓》
看了一些影评,两部片子都是拍摄完成后很久很久一段时间,才被导演公开放映。从环境和旁人的角度渲染孩子内心的冲突。
每一个成长都是场谋杀案。
于现实中获得比较乐观和豁达的人来说,这样的片子看起来会有无名的压抑和沮丧。然而对于本身就有些消极和悲观的人来说,反而能看出一种向死而生的坚韧。
无论中国带有伪善意味的家庭爱,还是日本自私冷漠的家庭爱。当你了解,成长本身就是面对一件件不怀好意的事情,而学会接纳、承担和重建时,就是每一期蜕变的成功。
人生底色悲凉,五彩斑斓的美丽,更多时候是要自己上色。
幸福有代价,自由需让渡。李玩经历了看似种种的“成长虐待”后,才会转移了注意力,一心放到到自己的英语和物理上,最后拿到属于自己的成绩。李玩用这种方式重新得到家人的尊关注和父亲的反思,我想那一刻,比起旁人的对待,让李玩心里最有底气的,是自我认可。走过心理历程的她,在面对今后人生的课题时,尽管有痛苦和无奈,但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重生。电影看似一个教育的讽刺悲剧,何尝不是成长的自我保护。不仅中国,世界上也有千千万万个李玩,如果成长中只有关注自我内心感受的事情,那么还有多少精力留给自我成就?阿德勒的积极心理学、中庸的无我、未来简史的算法人生,都在教化面对原生家庭的苦痛、内心的纠结、情绪的冲突,都在告诉不要敏感而脆弱的去过度关注,转移精力,做愿意做且擅长的事情。
你的自我肯定才是最终解救你的良药。
在你力不从心的时候。学会不要苛刻。我们都是人,都有短板瓶颈,想把任何事情都做好是一种贪嗔痴。就像面对不辞而别的母亲,承担了家庭责任的12岁的明,也想玩游戏、也会对异性有好感、也会说谎话小偷懒。有很多瞬间我们会发发现,其实成长的大多事情,并非我们主动选择,都是被动逼迫,尤其是所谓的“责任”在短时间内接连不断来袭时,人会陷入分分钟奔溃的黑洞。男人的“贤者时间“、女人“一个人的下午茶”、GAP年、甚至读书、运动、娱乐等等,这些都是教会我们最高效爱自己的方式,悲凉的底色上,这也是一抹光。最近听了币圈的一些大牛分享,大多人数的观点在熊市,要么就是去玩,要么就是读书学习,这时候停止灌“越努力越幸运”的鸡汤,熊市只会越努力死的越快,不良的成长困境,何尝不是人生的“熊市”。这是场马拉松,并非每一个时候都需要紧绷往前冲。
如果世界的爱不足以温暖你,先学着温暖自己,再温暖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底色悲凉却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