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向激励机制更多发挥效用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强调教师个体的行为准则,划定基本底线。

出台教师行为准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尤其重要的是提高教师职业规范意识和底线意识。而要准则得到落地,除了加强教师教育之外,还要让正向激励机制更多发挥效用,促进教师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做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在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因素(学生、家庭、学校、教师、课程、教学)的效应量排序中,教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激活者”,强势地介入或干预学生的学习,即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有挑战但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即时的过程性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寻找自身影响力的证据,将评价作为改善教学的依据,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教师成为自己教学的学习者。

教师的另一种角色是“社会示范者”。“社会脑”假说认为,人类进化出了一个对社交线索十分敏感的大脑,这使得我们非常擅长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来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神经科学家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机制,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假说,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内,教师作为“更有能力的他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生观察和效仿的对象,学生需要确信他们的教师是可信、负责任和值得尊重的。

如此之重大责任,并且面对日益严格的责任传导、责任压实、责任追究,既要推进问责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更要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以此引领教师个体的行为选择。

要依据教师多样化的合理诉求,实现精神性因素、荣誉性因素等激励性因素间的系统集成,发挥激励因素的合理作用,推动激励机制的健全。一者以精神性因素夯实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基础。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内在激励,将教师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转化为实践制度安排,建立基于内在价值和内在使命的行为选择机制,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公共服务动机、培育公共事业精神,强化教师责任意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形成以信念、责任、价值为基本内核的内向型激励体系,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以健全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机制激发教师活力。二者以荣誉性因素满足教师的更高层次需要。当合理诉求得到基本保障时,要进一步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就要实施科学合理的荣誉表彰机制。

教师激励是一项系统工程,正向激励机制蕴含着完整且运行有序的结构体系。激励结构的组成设计,是为了激励功能实现而提供某种可能的预设。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视角出发,其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事关目标功能的充分实现,也关涉激励过程的有机协调运转。理性地看,教师激励包括激励主体、激励程序、激励方式等要件。从激励主体来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认知,纠正社会上对教师的认知偏差甚至污名化,为教师正名、正声、正形。从激励程序来看,从激励政策的制定、执行到意见反馈、评估的激励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以实效化的激励过程推动激励效果的提升。从激励方式来看,要平衡正向激励与严格约束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在纪律约束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强有力的系统举措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维系正向激励与严格约束之间的内在张力。要在系统分析教师职业特点的基础上,实施分层分类分岗位激励机制,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式的激励方式的运用,增强教师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心理获得感。

“课”,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外显。立德树人,也要落实到一节节课上。正向激励,是引领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味同嚼蜡的无奈应付,而是注入感情的用心雕琢,是充满激情的豪情挥洒,是充满自信的美的流淌,是美好人生的又一脚印。

我们不能总是盯着个别教师来防止教师行为“失范”,而要多用心关注广大教师的以身“示范”。(18.11.19《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正向激励机制更多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