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牵招此人就不得不提起田豫了,此二人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他们都为曹魏北疆的防守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可并称为北疆的双壁。但二人的缘分远不止如此,比如二人都是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将,原因也大致相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田豫只有数句描写,对牵招更是只字未提,两人可以说是难兄难弟了。关于田豫其人我曾在前文讲过,今天就主要讲讲牵招的故事吧。
真实与虚假的结义
前文曾经提到过,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刘备的第一次哭泣在于田豫分别时哭泣的,可见二人的关系亲密。巧了的是,刘备跟牵招的关系就更不同寻常了。我们知道,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所杜撰出来的故事,在历史上并无此事。然而在史书的记载中,刘备确实与人有过刎颈之交,而这位与昭烈帝有刎颈之交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牵招。
重情重义
与田豫相似的是,牵招在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其自身的不凡之处。牵招十余岁时为同县乐隐的学生,少年时便与刘备英雄同契,成为刎颈之交 。中平年间,乐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牵招仍跟随直到学成。
公元189年,发生十常侍之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危险收敛乐隐尸体,载其还乡。道遇山贼,史路等皆四散逃走,牵招垂泪恳求,山贼觉得他是个有义之人,放他离去,由此牵招声名鹊起。
虽然大家对牵招并不了解,但单从刘备的态度上我们便可对少年时的他略窥一二了。刘备作为一代英杰,而能与他结成刎颈之交的自然也不是什么庸才。身处乱世的他能够冒死收敛护送自己老师的尸体,并令劫道杀人的山贼为之动容,就这件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刘备会与他有如此交情了。
当然了,同田豫一样,虽然牵招与刘备交情深厚,但他之后还是选择了投奔曹操。刘备再次痛失一员名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建安九年,曹操率军包围邺城,袁尚派牵招到上党去督办军粮。未等牵招回来,袁尚便败逃到中山。当时袁绍的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牵招认为,并州左有恒山作为天险,右有大河可以固守,又拥兵五万,北边有强大的胡人,所以劝高干把袁尚迎过来,联合起来应付时变。高干非但不用其计,反欲加害。牵招闻讯,偷偷潜去,牵招因道路被阻不能回到袁尚处,转而投奔曹操,被辟为从事。
从这段经历不难看出,袁绍父子敌不过曹操是有原因的,纵然手下人才如云却不能善加利用,最后走向覆灭也是难免的。不过也正是这样,才给了牵招这位名将一个真正腾飞的机会。
一言退雄兵
公元204年,曹操征袁谭,柳城乌丸打算出兵相助,曹操因牵招曾经领导过乌丸兵便派遣牵招与其交涉。当时峭王正集结军队,准备率领五千骑兵救助袁谭。同时,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派韩忠带着单于的印绶来到峭王营,想授以官爵。峭王召集人马会合,韩忠也在场。
峭王问牵招:“昔日袁公说他受天子之命,任命我为单于;而今曹操也说受天子之命任我为真单于。同时,辽东太守又拿着印绶来。这样看来,谁该是正宗呢?”牵招回答说:“从前袁公承天子命令,可以有所拜封,但后来发生变故,天子命令曹公取而代之。他说上书朝廷,拜您为真单于,是正宗,辽东是下属部,哪有权称封拜呢?”
韩忠发难说:“我们辽东在大海东边,拥百万大军,又有扶馀、濊貊为我所用,当今形势,强者为右,曹操算的了什么呢!”牵招临危不乱,呵斥韩忠说:“曹公允恭明哲,拥戴天子,讨伐叛兵,安抚各地,让四海安宁。而你们的君臣则只倚靠边远天险,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给国家丢脸,竟还敢抵毁曹公!”说着,便将韩忠按到在地,拔刀欲斩,峭王惊恐,赶忙光着脚拦住牵招,劝其息怒,身边的人也都吓得不知所措,牵招退回座位上,向峭王说以利弊得失及成败之理。在场的人都离开座位,跪下来聆听。最终,峭王辞退了辞退韩忠,停止出兵。
显而易见的是,牵招不仅是位能够指挥若定的名将,还是位能牙利齿的说客。虽然辩到一半将刀架到对方辩友的脖子上砍人并不符合我们今天的辩论规则,但这份霸气确实令人侧目。仅凭口舌便退了敌方五千骑兵,牵招不愧是世之奇才。
镇守北疆
对于边疆的防守,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是对将领治理能力的考验,然而凑巧的是牵招又恰好是这两方面的人才。
公元220年,,牵招被升为持节护鲜卑校尉,驻扎昌平。当时,边地居民多流散在山间河谷,还有逃入鲜卑部落的,有几千人。牵招发布告示,劝说人们回到家园。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率部下归附,让他们回到本郡。又对鲜卑素利、弥加等十余万部民加以安抚,让他们在边塞安顿下来。
公元225年,曹丕打算攻打孙吴,召牵招还。牵招赶到时,军马已退。拜右中郎将,担任雁门太守。该郡居边疆,虽有哨兵巡视,然盗贼仍不绝。牵招教给当地百姓作战阵法,又上表恢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于远处侦查。自此,胡人每每来犯,皆被击退,逐渐绝迹。牵招又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使得他们互相猜疑。
鲜卑首领步度根、泄归泥等与轲比能有矛盾,于是他们率三万多户百姓来到郡里,请求归附。牵招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因此,牵招又亲自率领归泥等攻打轲比能,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牵招又与河西鲜卑等十余万家相联系,整治陉北故城上馆城,在此屯戍兵马,威震内外,远近胡人,都心悦诚服。那些叛变逃亡的人,家属都不敢窝藏,将他们交送出来。于是远近安宁,盗贼再也没有出没。
牵招又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然后叫他们再回故里,传授他人。几年间,书院兴盛起来。郡治设在广武,井水又咸又苦,当地人推车挑担,到很远的河边挑水,往返七里。牵招勘察地形,根据山势,开凿河渠,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不再为水源而长途跋涉。
牵招在运筹帷幄、分化敌人部族的情况下依然不忘对百姓的安抚教化,同时又亲自跋山涉水勘探地形来为百姓解决水源之困。确实是一个集军事、内政、谋略于一体的全能型人才。
北境双壁
牵招与田豫同为镇守魏国北疆的名将,他们之间自然有许多关联。也许是因为人生经历极其相似的原因吧,两人的相性极佳,可共称为曹魏的北境之壁。
公元228年,护乌丸校尉田豫出塞,被轲比能围于马邑城,向牵招求救。牵招整兵待发,但并州官吏根据通例禁止牵招出兵。牵招认为持节的大将被包围,情况危急,不能再拘泥所谓吏议而见死不救。于是上表朝廷,随即出发。又发布羽檄,纵论形势,称西上直取轲比能老巢,然后向东进军,与田豫合歼余贼。羽檄发布后,田豫州的军队跃跃欲试。又向鲜卑军要塞发布檄文,鲜卑军顿感恐惧,纷纷离散,大军攻到平城,鲜卑军崩溃即逃。轲比能又云集骑兵来到平州塞北。牵招秘密行军突袭,牵招潜行征讨,大败其军。 [10]
牵招以为,诸葛亮数犯中原,而轲比能猾狡,应提防双方联合。时众人以为两者相距甚远,不必忧虑。其后,诸葛亮又出祁山,果然与轲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遥相呼应。魏明帝使牵招适时讨之。诸葛亮退,轲比能亦还漠南。
牵招和并州刺史毕轨商议道:“胡人迁移不定,如果派兵穷追,恐难以赶上。如果偷袭,山险路远,军需供应不上,也难以成功。可以让兵力守在新兴、雁门两个关口,再出兵屯守陉北,对外可以起镇抚作用,对内可以派兵种田储蓄粮食。等秋冬之际,粮足马肥,聚合各路人马,乘机攻讨,定能取胜。”可惜计谋尚未施行,牵招就去世了,其子牵嘉继承了他的爵位。
唉,壮志难酬而身先死,良谋于心又几人知?
结语
陈寿在《三国志》将田豫、牵招二人并在魏书第二十六中,他在结尾处这样评价道: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
陈寿对他们的评价也极其相似,以他们的才干,最后却只做到刺史、郡守的位置确实令人可惜。这样一位人才,却因罗贯中在书中只字不提而不为今人所知,属实可惜了。我便借此机会将他介绍给诸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