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码字—回家(Day Two)

         经过多次的心理分析,得出结论:妹子是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对爱的需求度也很高,反而常常感到缺爱的人。所以在马斯洛看来,妹子处于第三层:爱和归属感,妹子一直苦苦追寻着爱和归属,但迷惘的80后,这也许是个陷阱……

       妹子的亲外公在母亲一周岁便已去世,之后母亲是随着20岁的外婆改嫁,在物质极度缺乏的那个年代,几乎是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才活了下来,更谈不上被爱,今天还说,那时的外公都从不正眼瞧这个别人的孩子,直到有了舅舅,外公的注意力被新生儿分散,所以才不再为难年幼的妈妈。在我记忆中,大舅跟妈妈很亲,若说长姐如长母,那大舅对妈妈感情莫过于此,也许在那样的家庭里,唯有年幼的舅舅能给予妈妈温暖,接着又有了二个阿姨和小舅,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妈妈就成了那个最长的大姐。同时具有了长女的一切心理,照顾好弟妹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父亲相对童年温暖很多,妹子亲奶奶在父亲17岁时也因病离开。之后不到一年,爷爷就取了年轻漂亮的妹子认识的奶奶,那时父亲只可怜他那个妹妹,14岁的妹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当后妈因小事而将饭碗砸向妹妹的那个瞬间,妹子的父亲怒火中烧,正欲与后妈厮打,被软弱但无比护妻的爷爷赶出家门,好在父亲也已成人,于是便自己赚钱养活着自己。

         70年代自由恋爱的人不多,而妹子的父母就是其中一对。据说那些年兴放电影,一边放会有一个人在摇胶片,而父亲就是那个长的清秀白晰的小伙子。母亲在台下看着电影,同时也看着父亲。那年母亲20,父亲23。随后父亲就借了一件没破的中山服和媒人去提亲,母亲一口答应,因为离开那个家是她随时都准备好的行动。结婚时他们上无片瓦,因为住的是茅草屋。所以他们相亲相爱,同病相连,比吵架的夫妻更懂得温暖的珍贵,妹子记忆中父母从未争吵过,总是和言悦色,开心地生活。都说父母的婚姻模式就是子女的铺垫,所以妹子很难接受无休止争吵还在一起的夫妻,直到多年后,妹子和空空也一言不合即开撕,母亲问时,妹子还回复谁家夫妻不争吵,不离婚吵架又算什么,也是一种激励情绪的沟通方式而已。也许不同年代终究会有不同的相处模式。妹子无法复制父母的婚姻模式。

         妹子的姐姐长7岁,小时候母亲一直教育我长姐如母,说姐姐小时候照顾我很辛苦,所以长大了要好好待姐姐,年幼的妹子哪懂这些,直到妹子生病手术,妹子第一时间求救姐姐,姐姐放下手头一切,立马陪妹子住院10天,之后又照顾了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朝夕相处,妹子发现这么多年妹子其实并不了解姐姐的生活,而妹子在无助需要时,第一想到的却是姐姐,所以这种血亲的爱 姐姐自此成为妹子心中最重要的人。对于姐姐的生活,无论她怎么决定或选择,只要她开心,妹子无条件支持。若一朝,父母老去,世上唯有姐姐还可以陪伴妹子。

         妹子排行老三,同样具有最小孩子的一切性格特征:自我且敏感,被无比关爱同时又需要被高度关注,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受不得委屈。一个充满被爱却又缺爱的人。小时候父母自然是把最好的留给妹子,姐姐也同样爱护着妹子,虽然那时物质条件较差,但童年的妹子除了吃 也没什么要求,所以总是吃的胖胖的的妹子直到大学时还被门卫大叔称号小胖子。记忆中妹子并没有吃过什么苦,母亲总说妹子读书幸苦,可妹子自小就喜欢上学,所以从来没觉得上学是件幸苦的事。只是多年后妹子意识到除了上学,妹子还有很多其它兴趣(如画画,吉他和舞蹈),只是那时并不具备学习的条件。所以现在妹子才开始学习,因为这些给妹子带来的专注和享受是纯自然的。妹子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伴舞。可以自由舞动但又不是舞台中心,出错也无大碍。在妹子恢复活力后的日子,妹子的梦想相信还有机会实现。

          妹子这次回家除了陪父母,同时也想整理下思绪,毕竟生活要继续,而常打理下思绪和生活轨迹才可以看的更清晰,知道什么最重要。父母就是老去自己的参照,不全一样,但基因的强大不可忽视。妹子拿自己所学分析自己,也分析父母所给于妹子的原生态家庭,在生育和养育的理论里,妹子的一切性格特征都可以找到形成原因。而这些,无疑让妹子可以懂得把自己当成最好的朋友来照顾和理解。

富兰克林说:There are three things extremely hard,Steel , a Diamond and to know one’s self . 我并在乎前二者,但我会努力了解自己。

     附上妹子开心的一家和妈妈的一桌菜,毕竟妹子是这样吃到大的。幸福还是满满的。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午夜码字—回家(Day T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