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让人热泪盈眶的数学课01

这是一节让人热泪盈眶的数学课,执教者是来自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华应龙,上课学生则来自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很少听过数学课,但是这节数学课却教会了我许多“非数学”的、在每一门课中都能体现也都应该体现的东西。

感受一:

正式上课前,华老师先是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1、一道难题摆在面前,学生束手无策,“我死活做不出来”“我找不到公式”......那,我们该不该教学生如何应对?
2、追求“中国智造”,我们的学生将来就要面临无数没有解决过的难题,怎么办?为祖国培养未来人才的我们,该种下怎样的种子?
3、这节课,是讲怎样解决这道难题,还是讲怎样找到解决难题方法的方法?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吗?

学习不只是为了解题,更是要学会方法,不只是要学会解题的方法,更是要找到解决难题方法的方法。教学也不只是教会学生答案和方法,更是要为学生种下思考的种子。

感受二::

接下来,华老师拿出一本书(华老师自己出的书,上面有自己的亲笔签名),准备送给刘校长。

“但我不想直接送给刘校长,”他说,“我想等这堂课上完后,请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来做书的使者,代表我把这本书送给你们的刘校长。”

然后他问孩子们:“你觉得怎样的表现算是最棒的?”

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积极发言回答老师问题!”“认真听老师讲课,不在下面说与课堂无关的话。”“不能在别人发言时在下面说小话。”“善于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华老师肯定孩子们的说法都很好,然后说:“如果我们订一条规则,进步最大的同学表现最棒,那么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这里,华老师把“进步最大”作为“最棒”的标准,就给了每一个孩子以“最棒”的希望。

但是,谁来判定哪个孩子这堂课进步最大呢?如果由老师说了算显然不够“民主”,而由孩子说,那他们多半会自信地说“我”“我”“我”……如果最后出现这样的局面该怎样收场呢?

感受三:

上课开始时,华老师请每一个孩子拿出一张白纸,在纸的最上面以一厘米见方的大小写下自己的姓名,他特别强调:“如果有你觉得我不认识的字,请注上拼音。”

孩子们开始写了,华老师走到每一个孩子面前看,并非常自然地、似乎是自言自语地念出他的名字,并且适时地夸奖写字写得好的同学,一个都没有少,一直到站在最后一个孩子的旁边念出他的名字。

其中,有一个女孩子三个字都注了拼音,华老师就问她:为什么三个字都注上拼音呢?一般的孩子姓名中如果有不太好读的字,也是注一个最多两个。那个小女孩说:因为你是数学老师。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也许认识字是语文老师的专利。

不过,经过这一个环节,后来课堂上,当华老师和孩子们交流时,他一般都能直接说出孩子的姓名。这种亲切感,是一般公开课上老师说“请这位同学……”“请那位同学……”所远远达不到的。

(通常情况下,上公开课的时间都安排得比较紧张,留给学生写名字的时间倒是够,关键是不可能一个一个去念一遍,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来跟学生亲切互动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让人热泪盈眶的数学课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