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法则》2022-10-21 坚持分享第37天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37期,王萌,坚持分享第37天。

不要碰孩子的隐私

在抖音看到了这样一则视频:

一位妈妈给孩子的卧室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并破坏了房间的门锁。视频的最后,妈妈还得意地冲着镜头比了一个“耶”的手势。

想起这几天看的《大考》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

每次董碧华进儿子的房间,都是推门就进。面对儿子的抗议,她也不以为意:

“我在自己家敲什么门啊。”

后来,为了防止妈妈的“突然袭击”,儿子一进屋就会偷偷锁上房门。

而这一举动,也彻底惹恼了妈妈。

她一边说着“母子之间没有隐私”、“妈妈为你好”、“长大你就会感激我”,一边拆下了儿子房间的锁芯,让他再没法关门。

这一刻,空荡荡的锁眼见证了妈妈的胜利,也见证了儿子的窒息。

无独有偶。

一位心理咨询师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

自从儿子小军上初中后,妈妈就总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变坏。

所以,她经常偷听小军打电话、在儿子上学的路上尾随他、盘问孩子新交的朋友,甚至在孩子睡着后偷偷翻看他的书包、检查他的信件……

哪怕小军百般反对,妈妈还是那句话:

“我是你妈,我有什么不能看,连你都是我生的,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好?”

有一回,妈妈又偷看小军的日记,恰好被小军撞了个正着。

母子二人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争吵间,小军愤怒地将自己的日记本撕成了碎片,夺门而出。

从此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孤僻,甚至在网上搜索起那个关于自杀的“蓝鲸游戏”……

对此,咨询师告诉妈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如同一道保护自己的“心理围墙”。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隐私,强行进入他的领地,孩子的心理边界就会被打破。

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往往会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反击——

要么变得叛逆、富有攻击性;

要么用自毁的方式报复父母,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我否定的黑洞,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厌世行为。

而守护孩子的隐私,就是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

让他有足够的心力专注于学习、思考,而不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和父母对抗上。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鱼缸法则”:

说的是,几条小鱼被养在一个鱼缸里,已经很多年了。

虽然温度适合、环境优美,每天还有人按时投喂,但这些小鱼就是长不大。

直到有一天,鱼缸不小心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替代品,人们只能将小鱼养在了院子里的池塘。

可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后,这些小鱼竟然长大了许多。

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孩子未来能够走多远,就取决于青春期时,我们给予他的是鱼缸、池塘,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毕竟,爱一个孩子,就是要让他获得尊严、空间和爱好,帮助他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

而不是以爱之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他活成傀儡。

愿与所有父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鱼缸法则》2022-10-21 坚持分享第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