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会伤人?

最初谈恋爱和结婚时,人往往喜欢追求条件好的、优秀的、活得精彩的人。

可这样的人有个性,有魅力,而在生活中,他们往往是自我和任性的。即便他们一开始没有,也会逐渐活出来,而且有条件支持自己任性。

同时,非常自恋的人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找优秀、活得精彩的,最后都会很受伤。

经历受伤后,就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核心需求了。知道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自己只需要有一个枕边人给自己认可,有时还喝彩,至少不闹事,闹事了也好摆平。

有些优秀的人价值观如果出现了偏差,就会两种便宜都想占:找一个好控制的人结婚,找一个活得精彩的人做情人。

一个不够,就不断地找,而且这个好控制的一辈子都舍不得离开。但是,对于这个好控制的人来说,这到底是一种幸运,还是更深的悲哀呢?

在两性关系中,一件小事不对,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这是很多人的问题。

这看起来是关乎爱这么伟大、美妙的事,但仔细听就会知道,它其实是这样的:你到底是听我的,还是不听我的?你难道不知道这是比天还大的事?!

更深一层的逻辑是:我的一切念头=我。如果你按照我的念头来,那就证明我是对的;如果你没有回应我的念头,那就证明我是错的。

为了捍卫“我是对的”,我就逼迫别人事情不管大小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总是陷入“你不爱我”这样绝望情绪的人,会构建两种关系:

一、在自己爱的人面前,总是被“你不爱我”的绝望“抓住”;

二、在爱自己的人面前,则让对方承受这种绝望。

一个从不抱怨的人,容易找一个总是怒气冲天的伴侣;一个从不想别人坏处的人,会容易爱上一个阴谋家。

这看似荒诞,但其实是自我圆满的渴求。用荣格的说法就是看似极端对立的伴侣,就是你人格的阴影,也就是所谓的“阿尼玛”和“阿尼玛斯”。

心理问题总是成对出现的,在两性关系中,这一点最容易出现。如果你是A,那你的伴侣就很容易是-A,即你的对立面。

譬如,这样一种配合很容易出现:一个人特别求稳,每天都做同样的事,千篇一律永不倦;另一个人则堪称患有“恐惧第二遍综合征”,什么事情都惧怕重复,力求永远处在变化中。

婚恋中一种常见的组合是,一个从不愤怒的人,会遇到一个愤怒越来越多的伴侣。后者的愤怒,常常是替前者表达被压抑的愤怒。

然而,前者会打压后者,认为后者这样会很有问题,于是后者觉得自己被限制了。其实,关键是前者对自己的愤怒有愧疚感。

许多人对别人特别是对配偶,有一种超理直气壮的愤怒。它的表现是:我对你有一种期待,而你没满足我的期待,于是我就愤怒得不得了,怒气大到想掀翻一切。

若仔细体会这份愤怒,就会发现,愤怒背后是很深的匮乏感。这份匮乏感会让自己特别无力、愤怒,就好像为了表现出点力量来似的。

这份愤怒也有其合理性,它最初的产生,是在婴儿早期。那时,婴儿觉得妈妈乃至世界和他是一体的,而他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他的所有需要,当然要第一时间满足。若没得到满足,他就会愤怒。

所有人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它的解决办法不是延迟满足,而是足够好地满足。一旦全能自恋得到足够好的满足,婴儿就能在此基础上真正接受他和妈妈不是一个人,世界也不会围着他的感觉转。由此,他才能接受匮乏感,形成延迟满足的底子。

也就是说,必须有足够多的满足,他才有能力承受不被满足,并且知道别人不对他的匮乏感负责。同时,他也有力量去寻求资源,或接受挫折。

渴望对方无条件地包容自己的人,得直面自己的超级自恋,以及事情稍不如意时引起的暴怒。

可持有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坚守住底线,温和、敏锐而充分地沟通,理解对方,不给对方贴评价性的标签。

亲密关系中,你想向对方传递爱意,对方却处于敌意或无视状态。这时,你传递爱意的能力能维持几个回合?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夫妻关系有严重问题的,双方传递爱意的能力都相当脆弱。最常见的是,只能走一个回合,即我向你传递爱意,而你不给予好的回应,我立即就受伤、无助,乃至暴怒。

既能看到对方的敌意、无视,甚至能深刻地懂得对方是怎么回事,并给予回应,又能持续地向恋人传递柔情蜜意,这是很高的境界。

若做不到,至少试试觉知并拥抱自己的无助、脆弱,不被它们控制,不发展成暴怒,并持续地传递善意。

如果做不到接受,就容易变得偏执,如将对方想象成迫害者,而将自己想象成受害者。

这一想象越严重,爆发出的攻击性就越强,结果以受害者自居者,反而成了事实上的加害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爱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