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内在情绪,我们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

和情绪做朋友,为每一种情绪找到出口

大家好,这里是@情绪力研习社,我是林语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工作拖延的时间越长,越害怕去跟领导汇报。

孩子功课不会做,越不会越不敢问老师。

看着丈夫打游戏,妻子总会莫名其妙发火。

同事工作完成得比自己好,非但不高兴反而很气恼。

很多时候,我们对情绪的感知存在滞后性,当我们觉察到情绪的影响,往往是事情已经发生过了,情绪也已经爆发了,而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在餐厅,服务员不小心把橙汁洒在了你的身上,你会如何处理呢?

你可能一边用纸巾擦干净,一边顺口说“没事没事”;

也可能惊慌失措的立马站起身来,对服务员怒吼“怎么那么不小心啊”;

无论是哪一种反应,当下心起意,想做就做了,而因果关系,报应不爽,都是事后总结的。

当清理之后,才意识到,大概是因为要赶去参加重要的面试,自己为这个机会准备整整一年,现在距离约定时间,恐怕没有空余去另换一件了,这对自己来说简直是个大麻烦。

而刚刚被情绪控制了大脑,导致愤怒瞬间爆发,不知道那一句怒吼会给服务员造成怎样的影响,而自己也因此看起来是个斤斤计较、没有风度的人。

这就是情绪感知的滞后性,当我们意识到情绪的发生,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来。在事件正在发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情绪的影响,很难冷静清楚地思考,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于整个事件的判断,以及我们在事件反馈中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感知情绪?

每一种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有些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沉浸在不良情绪的状态中,却没有办法区分出,是受到哪种情绪的控制,这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发生演变的。

我们看到的是呈现出的最终结果,暗线则是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过程,就像推理小说一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情绪管理的本质,是掌控情绪,而非压抑情绪。感知情绪,则是掌控情绪的前提。对待情绪,我们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

“情绪感知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情绪的产生以及情绪发展的路径。

“情绪感知轮”,由内向外,由三个同心圆环组成。

在最内侧的一圈,有6种情绪,分别是悲伤、生气、恐惧、快乐、有力、和平,这6种情绪是最为常见的情绪,也是我们最容易感知和辨识到的。

上半部3种为负向情绪,也就是说,当我们感知到这3种情绪的时候,人整体的感觉是向下的,身体是下坠的,状态是低迷的,整个人的能量似乎是在下沉的。

下半部3种为正向情绪,当感受到这3种情绪的时候,人的状态是上扬的、轻快的,走路都是身轻如燕的感觉,内心觉得一切都是阳光的、美好的。

通常我们都能够分辨出正向和负向的情绪,大部分人分辨出这6种情绪也是相对容易的,但这6种情绪并不是直接产生的,是由于一些感受被触发而引起的。

在“情绪感知轮”的中间圈,就是引起这种情绪的感受,而最外圈,则是产生这种感受的状态。

比如,恐惧,它对应的中间圈是迷惑、被拒绝、无助、顺从、不安全感、焦虑,也就是说,这几种感受如果得不到处理,都有可能会演变成恐惧。

工作拖延的时间越长,越害怕去跟领导汇报。

“工作拖延的时间越长,越害怕去跟领导汇报”,这是典型的工作焦虑。焦虑,在现今的社会是太常见的情绪了,几乎人人都有,也时刻都存在。

预计要交付的重要工作成果,迟迟没有完成,又总想要做到最好,导致在随后几天的最佳汇报时间里,没能及时给领导反馈。

时间越长,越希望准备的充分些,希望准备的更充分,耽搁的时间就越长,于是,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导致自己越来越焦虑,到最后,会害怕去跟领导汇报了。

在“情绪感知轮”的最外圈,焦虑对应的其中一种感觉是“压垮”。

当工作迟迟没有完成,无法交付的时候,有一种快要被压垮的感觉,人会变得很焦虑,当积压的焦虑越来越多,感受越来越强烈,最终会害怕去面对。

所以,实际的情绪发展路径是:

“压垮”→“焦虑”→“恐惧”

由于工作没完成产生了被压垮的感觉→被压垮的感觉让人引发焦虑→逐级升级→最终“焦虑”就演变成了“恐惧”。

孩子功课不会做,越不会越不敢问老师。

“孩子功课不会做,越不会越不敢问老师”,很多孩子的成绩突然下滑,也许跟情绪的内在需求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孩子遇到不会做的功课,在学校,要向老师求助,回到家里,要向家长求助,这个时候,孩子收到的回复是怎样的呢?

有一种回复方式是这样说的:“这道题不是之前给你讲过了嘛?”

这一句话看似平常,也可能是问题的源头。

老师和家长的初心,是希望引导孩子能够独立思考,但这也有可能会造成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孩子多次被拒绝后,之后变得不再提问了。

被拒绝的最外圈对应着“气馁”,真正的情绪发展路径是:

“气馁”→“被拒绝”→“恐惧”

孩子因为功课不会感觉到气馁→希望通过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自己不再气馁→然而却遭到了拒绝→在多次提问没有得到帮助后→“被拒绝”就演变成了“恐惧”。

如果不清晰这个路径,不理解孩子恐惧背后的情绪链,很容易会指责孩子,“为什么不会的功课不主动去问”,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

看着丈夫打游戏,妻子总会莫名其妙发火。

“看着丈夫打游戏,妻子总会莫名其妙发火”,面对妻子的无名之火,丈夫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情绪有时候作为一个信号,用来传递情绪背后的需求,而当对方没能接收到有效信息,就会造成双方沟通的失效,由不理解引发的矛盾便产生了。

期待的亲密关系,因为丈夫打游戏变得疏离,妻子感到很受伤,当受伤的情绪没有得到处理,最终通过生气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条完整的情绪链是:

“疏离”→“受伤”→“生气”

如果找到这条情绪链的演变关系,就会发现,问题其实并不是在打游戏上面。

同事工作完成得比自己好,非但不高兴反而很气恼。

“同事工作完成得比自己好,非但不高兴反而很气恼”,面对同事做出的成绩,称赞的同时,心里好像并不是很服气。

有人说,这个简单,肯定是因为妒忌,那么妒忌是怎么演变成气恼的呢?在“妒忌”和“生气”中间,还有“自私”。

这条情绪链是:

“妒忌”→“自私”→“生气”

有位心理学家说,人生来都是自恋的,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说出了一句话,接下来的行为就会倾向于朝着这个方向去推进,以此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

自私当中就夹杂着自恋的成分,希望自己是最好的,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别人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一旦被打破,便会产生气恼的情绪。

通过对以上这些情景的进一步探索,我们不难感知到,很多时候,我们表面呈现出的情绪,也许并不是最根本的需求。

情绪不会凭空产生,也不是突然出现,每一种情绪的演变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也都会有一条路径通向我们想要追踪的源头。

感知内在情绪,就是感知我们情绪产生的源头。

只有找到源头,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情绪问题,避免未处理的情绪会沿着路径一步步演变,最终以我们最不期待的方式呈现出来。

感知情绪,是掌控情绪的前提。

对待情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知内在情绪,我们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