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症总结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伤寒转到阳明啊,脾胃属于手足,所以人的手脚呢会容易有一粒一粒的汗珠冒出来,会“濈然汗出”, “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缓”,在临床上来讲啊可以不用管。原则是,有恶风脉浮缓的状态的时候,代表这个人的邪气还在表,不能够急着用下法,用了下法之后就会腹满,小便难。太阳病是风邪刚刚从我们的表面攻进来,一感冒就赶快吃药,这样就好得快。阳明病如果用下法的话,必须要等到它的病邪全部都归并到了这个肠胃道的内侧的时候,才能把病邪一口气扯出去。因此,太阳病要赶快,而相反的,阳明病的下法呢,是一拖再拖,先等一等。阳明病总是会发烧的,比较实热的病证。会比较喘,这是在讲一个比较轻微的三阳合病的症状,本身有脉浮恶风的现象,是太阳; “腹满发热微喘”呢,是燥屎要开始形成,很接近阳明病的调胃承气汤证的。又有口苦咽干,那少阳之为病,是一个三阳混杂的证型。一整串症状,都可以是调胃承气汤证。一、阳明病寒证: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得了阳明病的人,如果吃得下饭,代表这个邪气是风邪;如果吃不下饭,代表这个邪气是寒邪。历代注家吵个不完。中风是指的外邪的种类的。中寒,那个寒其实是在指那个人体质本来就在寒,不是外面的邪气进来这寒气。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邪进入身体不妨碍消化。比较走外,比较散的,不急着去钻到消化轴的这个正中央的核心部位。如果吃不下的话,脾胃机能已经受打扰了,是寒邪。刚感冒的时候是脉浮紧的麻黄汤证,变成阳明病,体质本来就是热的人,还吃得下饭,体质寒的人就发寒的阳明病,跟外邪没有正相关。阳明病有比较热的阳明病跟比较寒的阳明病。容易记忆。少阳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也是一个方便法门。症状在表证跟里证之间,那倒是不一定。顶多是说阳明区块是肌肉,然后太阳区块是人体表面的卫气,所以少阳区块是膜网,在两个之间。桂枝汤是治中风,麻黄汤是中寒,大青龙汤是风寒两伤,三纲鼎立。五苓散是蓄水,桃核承气汤蓄血。好用而已。阳明病,脾胃很寒,会“不能食,小便不利”。阳明的能量我们说肌肉也对,说消化轴也对,平常在消化的时候是动用到非常大的能量的。病邪到了阳明区块,作战的时候,会从消化系统里面拿能量出去用。消化道是可能热化可能寒化的。阳明病是热证,心烦,什么刺激都讨厌。小孩子发烧嘛,也不知道是麻黄汤证还是阳明病,就摇铃铛、敲木鱼啦。那如果摇铃铛他就没什么感觉,敲木鱼他就大声哭叫,那就知道是阳明病了哦(木克土)。说不定有用。如桂枝汤证不怕冷,可是开风扇会讨厌,恶风。脾胃中焦寒,大便要结在这里,大肠呢是手阳明经是阳明腑。会发烧。开始有大便不通的现象。不要急着用下法。一堆稀大便然后被一坨干大便塞住了,这叫做“固瘕”。冷上加冷,整个肠胃道就坏掉了。阳明病一般是发热,一个是所谓的传腑,一个是所谓的传经。阳明区块的最中间算是肌肉,里面算是消化轴,外面算是经络,这三个层级的地方都有可能生阳明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病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