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01.

不良的过激情绪有哪些?

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应用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REBT的创建者,将不良的过激情绪分为以下4种。

1) 过分的烦躁

比如早上出门上班,发现下雨了自己忘记带伞;

上班路上又因交通拥堵而迟到,到了公司被领导批评;

这时候的你看什么都不顺眼,心理莫名的烦躁、焦虑。

本来应该效率高的早晨,你却什么工作也做不进去,因此耽误了下午与甲方约好的方案汇报。

这种烦躁的情绪会导致你长时间的不快乐,你可能会怪自己、怪下雨、怪公交司机、怪领导,但是原因真的在他们身上吗?

2) 过分的生气

过分生气的情绪是对他人突然表示戒备,愤怒一触即发。

比如一个平时看起来很和善的人,突然因为别人的一个行为雷霆大怒,破口大骂、砸东西,这就是因为他内心被这种过分生气的情绪所支配,无法控制自己言行。

3) 过分的抑郁

因为某件事情的结果,导致自己内心抑郁,干什么事情都无精打采,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比如说,失恋这件事情,很多人会因为失恋郁郁寡欢,吃饭也不香了,睡觉也不甜了,别人怎么劝都不搭理,始终沉寂在自己的悲伤中。

最后都不知道是在为逝去的感情而抑郁,还是在为自己难过的心情而抑郁。

4) 过分的内疚

因某件事而过度责怪自己的情绪,导致自己无法释怀或者原谅自己,从而产生偏执想法。

如“当时我要是不怎样怎样,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了”

“都怪我,这件事才没有做好”等诸如此类的思维模式。

这些过激的不良行为,不仅会伤害别人,受伤最深的其实是自己。

那么我们如何去定义过分呢?

不良的情绪在产生的时候,如果自己能够意识到情绪过激了,就不算过分。

如果自己意识不到,当别人提出你可能存在过激的不良情绪时,那么你就要注意了。

02.

不良的过激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你想有效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就应该要知道,这些不良的过激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这一点。

举个栗子:

你的孩子在学校考了0分,你认为平时也没少给她报班补课,也不至于考0分吧,一定是她没有认真学习。

对此你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你把孩子痛骂一顿。

这个时候丈夫回家,看见你责骂孩子试图劝说,于是你把气撒到了丈夫身上,当着孩子的面跟丈夫大吵一架,最后一家三口都很不开心。


如上图所描述:

A(Antecedent):指具体的某件事情(诱发事件)

B(Belief):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

一个不良的过激情绪是对某件事情(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B),最终导致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C)的结果,我们前面所说的四种过激情绪,就是这里的(C)。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只有改变了A就不会有C的发生,所以拼命的去改变A。

面对父母的严厉就疯狂的逃避,结果父母对自己更加严厉,导致关系更加疏远;

孩子学习不好,就疯狂报班补习,结果孩子和家长都不堪重负;

老公出轨就疯狂的抓小三,抓了小三还有小四,婚姻生活痛苦不堪。

事实上,情绪ABC理论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的是由于A的发生产生了B才导致了C,并不是因为A直接导致了C。

所以B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想要控制过激的不良情绪,就需要对诱发事件A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03.

如何控制不良的过激情绪?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如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只要你看开了,那么生活中八九成的事情都不会困扰你。

当然“看开”是有前提的,你必须知道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你看不开,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对A产生了错误的认知B。

在这之前,你需要认识到什么样的B是错误的。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的认知B有三种:

1) 思维模式的恐怖化

就是习惯性的将事情的后果去夸张、放大,预设事情的后果不堪设想。

恐婚、恐高、社恐等一些列心理疾病,就是因为这种将事情恐怖化从而有了错误的认知而导致的。

2) 思维模式的应该化

这类人内心有一套强大的、固执的、评价事物的标准。

父母就应该给孩子准备婚房、嫁妆;

男人就应该赚钱给女人花;

孩子就应该天天看书学习;

女孩子就应该要嫁个有钱人等等。

所以当你的父母没有给你准备婚房、嫁妆的时候,你就会生气、抱怨、憎恨他们;

你的另一半不给你钱花的时候,你就认为他不爱你;

你的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你就会指责孩子不争气;

你会觉得所有婚后不幸的女孩子,都是因为没有嫁个一个能让他过上好日子的男人。

可是谁告诉过你,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呢?

3) 思维模式的合理化

这是一种极度悲观的思维模式,这类人会认为无论发生什么不好事情我都接受:我这个人天生就这样,我什么都做不好,大家不喜欢我是正常的,等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想法。

这种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上也叫【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有了习得性无助的习惯的时候,他们遇到任何状况几乎不反抗,活得非常颓废。

看到这里,你应该对过去的种种困惑找到了问题的所在,那么要如何修正自我呢?

请记住以下四步,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练习。

第一步:自我反思

面对孩子学习不好这件事,我为什么会如此生气,找找问题的原因,究竟是这件事情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

第二步:多角度审视自己的看法

当意识到或者别人提醒到存在不良过激情绪的时候第一时间审视自己的看法是否存在偏差,这种审视要从多角度进行。

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孩子学习不好这件事情我应该要生气吗?生气有用吗?我的孩子就一定要考第一名吗?我是不是存在应该化的思维模式。

其次是孩子的角度,面对一个暴怒的妈妈孩子会不会妈妈不爱她,就算以后拼命学习来博取妈妈的好感,一旦她不需要妈妈的好感了是不是就会放弃学习?

然后是从当下的关系去考虑,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否会因为此事而破坏导致今后无法修补?

能做到这一步,我相信大多数人内心已经有了正确的判断。

那么下一步就是:与自己错误的看法做对抗,告诉自己生气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也可以从生理角度去调节一下自己,做做深呼吸、分散一下注意力等,延迟情绪的爆发。

最后一步就是: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拿着考了零分的卷子战战兢兢地站在你面前,相比你的暴怒,你的安慰和鼓励一定会更能帮助到她。

写在最后

《亲密关系》一书中曾提到: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你必须得突破自己的认知,必须先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很多人都认为关系的好坏是双方的事情,一方无动于衷,另一方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一旦你开始审视自己的问题,审视自己的认知,让自己的不良过激情绪得到控制,你会发现问题其实根本不在对方身上,与人相处也就会轻松很多。

放下我执,颠覆内心深处的认知障碍,方可修正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总被情绪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