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娴现
01
“不帮忙带孩子,以后别指望我养老!”
不知何时,我们耳边常蹿出这样赤裸裸威胁的话语,试问,老人有帮子女带小孩的义务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无奈,国情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是挺讲人情味儿的,也因此,老人帮忙带小孩成为一种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社会现象。
独生子女家庭好像很少因为“谁带孩子”“谁养老人”这样的问题产生纠纷,因为目标对象固定单一,他们都在为唯一一个共同的后代造福。
一旦遇上多子女家庭,很多隐性问题便会逐渐暴露。我以前不知道,“养老”和“带娃”这两件大事上,居然会有那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潜规则”。
或许,令成年人最为崩溃的两件事,是“养老”和“带娃”。
02
上次打电话回家问候奶奶,奶奶无意中跟我聊起邻居夫妻的事,五十多岁的夫妻两,竟会因为八十岁的奶奶送去的一把豇豆感动落泪。
邻居夫妻育有一双儿女,女儿幸运地嫁给一个条件不错的商人,婚后接连生下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这七八年来,邻居夫妻一直陪在女儿身边,硬是帮女儿将三个娃拉扯大。
但在带大三个外孙的同时,邻居夫妻的儿子也娶妻生子了,儿媳妇第一胎生的女儿,两位老人没回来,第二胎生的儿子,婆婆回来帮忙带孙子带到一岁多便又走了。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女儿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忙,因为孩子都上小学了。
于是,邻居夫妻两终于回了老家。
可儿子儿媳守在县城的新房子里,坚决不让两位老人进屋,儿媳甚至明确表示,以后不会给两位老人养老。
赤裸裸的现实生活,我不知道两位老人做错了什么,如今落得这样凄凉的光景,或许比“啃老”更可怕的,是认为老人帮子女带孩子天经地义。
可这世上从来都没有理所应当的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家庭是因为血缘关系,婚姻是因为夫妻之情,朋友是因为礼来我往,任何事都事出有因。
听完上面这个故事,有人可能很想来场辩论,那么我们假设一场婆媳大战辩论。
儿媳:为什么你帮自己的女儿带孩子,而不管自己的孙子孙女呢?
婆婆:我疼我的女儿,她远嫁,弱视,一大堆毛病,我想陪她几年。你妈妈要是心疼你,也可以来照顾你的。
儿媳:我妈肯定心疼我,但她要帮我弟弟带孩子,她分得清本末轻重,知道最后为她养老送终的人是儿子,不是女儿。
婆婆:女儿就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吗?我帮我女儿带孩子,她每个月会给我们钱,要不我们怎么买得起县城的房子,你们现在住的新房。
儿媳:儿子娶媳妇,不该买房买车吗?话说到这里,你们家还欠我一辆车。
......
这场辩论太难裁决,到此为止。因为越往后面扯,越会落入世俗的圈套,我们太难分得清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尤其是老人,越老越痛心于抉择。
何时,“我给你养老”的条件变成了“你得帮我带娃”?
何时,“想给女儿带孩子”的条件变成了“先得帮儿子带好娃”?
又是何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彻底混淆了“养老”和“带娃”这两件截然不同的人生大事。殊不知,“养老”是你自己的事,“带娃”更是你自己的事。
自己的事没有做好,是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如何如何的。
然而,现实生活是,处于社会中坚的成年人永远背负着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重压和分分秒秒令人窒息的重担,他们何尝不想将自己的事做好?
成年人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容易”二字,也因此,“养老”和“带娃”注定难两全。
03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里老人抢着带小孩,完全不让年轻人插手,不用年轻人担心的,有吗?肯定有。
双方父母都退休并且身体康健,轮流照顾小孩,让年轻安心上班,还给年轻人补贴的,有吗?当然有。
这些家庭无疑是幸福的模样,完全不需要考虑“养老”和“带娃”这类严肃又沉重的话题。
可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出生在“不幸”的家庭,有的家庭长辈身体欠佳,有的家庭经济异常拮据,有的家庭需要年轻人辛苦工作才能维持房贷、车贷、生活贷的正常运转。
他们不敢有丝毫闪失。
可当事情无法两全时,学会告诉自己:凡事都有至少三种解决方案,第三种方法在哪里?
第三种方法就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我见过因为要带娃选择辞职的职场女性,她只是暂时顾全家庭,不代表她没挣钱的本事,作为丈夫要尊重。
我见过满头银发的老爷爷老太太,一边相互搀扶一边推着婴儿车,车里躺着很小的宝宝,作为子女要感恩。
我还见过辞职在家带孩子的宝爸,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搞自己的副业,他不被世俗风气污染,作为妻子要珍惜。
......
还有许许多多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人们每天都在上演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每天都在做出没人能懂的抉择。他们都很勇敢,敢于自己决定自己的活法。
其实,“养老”和“带娃”可以归于同一件事,小孩终有一天会变老,而老人没有谁不是由小孩变来的,“带娃”和“养老”更像是生命的起点站和终点站,这中间的全部过程,叫旅程。
我们都是两手空空的来,又一无所有的去,唯一能比较的,便是自己的旅程,也因此,我愿有所妥协,甘愿做出牺牲,因为我知道,那是生命的颜色,命运的华彩,良人终究有福报,好人注定一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