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交叉认知”主题作文

看待一样事物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是一个我们很早就知道的道理。不同视角得到的认知互相交叉,互相弥补,形成了我们对事物的立体认知。
想要做到多视角地看待、分析事物,却无疑又是困难的。至少我自己是不能很自然地从一个视角切换到另一个视角的,而是总是要经过别人的指点,才能意识到不同角度对于某个事物的不同理解,然后再思考其内涵。
就算现在,我脑海里极力地想找出一个自己想出的“多视角”认知的例子,想到的例子也都是他人传授给我的。比如,傅里叶变换——把时域上的信号换个角度,换到频域上观察;数量积——的另一个理解来自老师,即一个向量向另一个向量投影,并放缩——由此引出了对矩阵乘法的理解;或者不那么学术一点,我的字体设计老师指导学生,对其作品评价时,总不说“你这个字设计得怎样怎样”,而是说“你这个图形设计得怎样怎样”——把字仅仅看作图形,单纯用来取悦眼睛,而对于文字“传达信息”的功能则要求不高,能认得出来就好。
多视角认知事物,我觉得是能拓宽思维,提升创造力的。比如我不久之前买了一支软毛的笔。它设计得就很多视角——用着钢笔的墨囊,中性笔的外观,笔头则是尼龙毛,写出来的字是毛笔的风格。我也确实是只准备用它来写写“假”毛笔字的。后来我看了水彩的教程,教程中将笔刷放平,用沾满颜料的画笔,却画出了枯笔的感觉。我便用我的那只假毛笔试了试,虽然效果一般,但也能画出枯笔的感觉。
我便顺手画了一小幅黑白“水彩”,并且画水彩时可能也会考虑以下带着它一起玩了。
再有,最近写的一个程序作业。作业内容是做一个简单的粒子系统。粒子们有质量、速度、加速度,有位置。模拟牛顿的运动定律效果还不错,一切都正常运行着。
后来突发奇想,想让粒子跟我写的另一个程序一样,直接对位置插值,向既定的轨道移动。同时,牛顿运动定律还在粒子上生效着。
结果,粒子没有按照想象的收敛到轨道上,而是杂乱无章地飞舞。
原因是粒子具有初速度。
当什么都不加的时候,直接插值,粒子的位置总会受到初速度的影响,而这个情况下,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改变初速度。粒子的位置就在插值和速度的双重影响下,变得杂乱无章。
而加了空气阻力之后,粒子很快就收敛到了轨道上,并且依然“运动”地很快——尽管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速度被减到了接近0,粒子仍然在轨道上飞速“运动”,因为这个“运动”——位置的改变——完全仅仅是位置的改变,与速度无关。它不遵从牛顿的规则。
所以,“运动”是什么,“速度”的意义又是什么。在代码世界里,运动和速度的紧密联系可以被我这样人为地剥离——如果说“运动”被仅仅定义为“位置的改变”,那么有无数种方法来改变一个粒子的位置,而无需借助粒子的“速度”这一属性。速度仅是一个变量而已,速度为0却高速“运动”的粒子大有“人”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视角交叉认知”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