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焕颜

今天在老房子整理物品。

今天主要整理餐具。餐具长时间不用,已经积上了灰尘,看上去灰头土脸。打开水龙头清洗,用力清洗餐具上的污垢,水流的冲刷让餐具上的花纹慢慢显现,洗干净后看到了他们原本的样子。大多数餐具设计素雅,装饰有粉色点的别致花形。仔细擦干后,放在阳光充足的阳台拍照,看到他们重新显现出了原有光彩,发现自己早已经忘了家里还有真的漂亮的餐具。


前阵子开始,我一边整理,一边在小区闲置群里转让闲置物品。两周以来,很多闲置物品都通过微信群转让给了需要的邻居。闲置群里我发布的所有物品都定价一元。

初心是公益捐赠,希望把家里不用的物品送给需要的邻居,并不是为了赚钱。后来家人说,有些物品可以定价两元。我问,定价两元和一元有什么区别?本意就不是为了赚钱,为什么要把价格提高?家人说愿意花一元的人肯定也会愿意花两元来购买。道理是这样,但是这样做是否违背了当初做公益捐赠的初心?

听了家人给我的建议之后,在定价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我真的要定价一元吗?明明买来的是几十元甚至是上百元,我真的要定价一块?

我的捐赠初衷到底是倡导几乎没有收益的慈善捐赠,还是希望鼓励大家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尽可能捐赠给大家呢?“1元捐赠”可能是好事。但是对于闲置物品再流通来说,我的捐赠可能打破了闲置物品价格的平衡也说不定。

我的初衷是希望有更多的闲置物品能发挥其价值,而并非是纯公益捐赠。

不过,像普通转让二手物品那样定价,愿意转让的人仍然不多。在我看来“1元捐赠”,反而能提升大家对“物品转让”的兴趣。

前阵子搬家,因为时间仓促,很多还能使用的物品只能丢弃。那天丢了很多物品,丢弃时我觉得很可惜,明明能用,但是只能当做垃圾。所以才萌生了“1元捐赠”的想法。希望为二手物品找到更多主人。

最近一直在学习西南大学的公开课《传习录》,王阳明在书里以问答的方式对他的学生提出的心学理论疑问进行答疑。

大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是个好人,自己总是很尽力去做好人。我也觉得我肯定是个好人。但是在听过王阳明《传习录》之后,我又变得不太确定了。和圣人相比较,我肯定算不上好人。

学习下来我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才算“至善”?

王阳明指出:“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一方面,他表明此心即理,理充满于心,尽此心即可以穷理;另一方面,也说明所谓“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而已。

而由此心所管摄之性便也是至善。所以,至善者心之本体,乃是在此心所发合乎天理之时。

换言之,性之至善,在于心之至善。

在我理解,所谓“心之至善”可能是没有尽头的。小到捐赠一个盘子,都能尽可能去靠近“至善”。只要把餐具上的灰尘清洗干净,餐具就像新买的一样,重新回到完美状态。但不单单是闲置餐具,心也会蒙上灰尘,这就需要时时“拂尘”,反思自己的初心到底是什么。这样反思和寻找的过程就像蒙上灰尘的盘子重新焕颜,心的本貌也会重新展露。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之焕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