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政治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文学方面,孟子更是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文学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二者作为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具有特殊的内涵与重要价值。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学习古人,不仅要读古人的书,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更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知人论世”研究范式本身的理论内涵便隐含着三重意义指向:其一,读者经由“颂其诗,读其书”,然后才“知其人”;或读者经由“颂其诗,读其书”而达到“论其世”;或读者经由“颂其诗,读其书”,从而“知其人”,并进而“论其世”。其二,与之相反,读者因为先“知其人”,然后才“颂其诗,读其书”;或读者为“论其世”而“颂其诗,读其书”;或读者为“论其世”、“知其人”,而去“颂其诗,读其书”。其三,以上两种兼而有之。

      古代的文学作品本封就突出含蓄深逸,加上古人喜用互文,到装,州典等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海涩不明,所以,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背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这一意义上,孟子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文学阐释、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

      "以意逆志"出自于《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几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诗的人不能拘泥于个别的文字而损害词句的意思,也不要拘牵于个别词句而损害诗的思想,读诗要有整体观,不能断章取义。立足于诗的情意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这才是正确的路径。这一原则以“知人论世”为前提,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肯定了把握“作者之志”、“得其用心”的可能,肯定了作者及其“志”的客观性、社会性因素。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使我们更好地由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来抒发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但是当我们了解到《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就更能理解作者的本意。这是她晚年的著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 ”不仅在修身、治学方面会通为一,而且作为文学赏评方法论也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极有趣味。要"以意逆志",就必须"知人论世",二者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文学赏评的方法论,无论是就个人修身治学而言,还是就文学批评方法而言,学习并运用都是重要和必要的,也为后世带来了重要贡献与思考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