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很喜欢一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如果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实中,也确实如此。

比如,老师这个群体,认识的最多的也是老师圈子和群体,平时在一起聊天内容莫过于教学、学生、家长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平时在家种地的农民,交往的圈子也就是左邻右舍,谈及的内容莫过于农耕农事、农作物的生长收成、别人家的家常里短等;富人、当官的,也同样聊的是商场和官场.......现实中,在正常的关系中,很少有突破圈子长期相处成熟人或者朋友的。要是有,那么你也得有一方面的东西能融入这个圈子,比如,有共同探讨的话题,共同的爱好等等,否则,很难突破圈层和社会地位融入进去。

一句话说的好: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有用。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有的人,遇到偶有的机会,比自己在经济、名誉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就有意无意的想办法接近,这样的人别人很容易看得出来。当下最多的,莫过于“加个微信”,地位低的人往往以此来做为“突破口”,从而沾沾自喜。殊不知,比人哪怕难为情、碍于面子给你加了微信,事实上,你们往往也只是陌生人,很多时候都是搭不上话的。加个微信,说实在,徒劳无用,因为,你在够,却够不到。

由此,说道“人脉”这个话题,所谓的人脉,不过是彼此有利、资源的交换而已,很少有那种地位悬殊的高位迁就低位,否则这种现实中大多也就是熟人、亲戚关系而已。把微信好友数量的多寡作为人脉和朋友炫耀的资本,真的很可笑。

我这个人,以前还喜欢加一些人的微信。但是如今,越发不喜欢主动加别人的微信,尤其是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很多的那类“成功”人士。因为,我深知这个理:我对别人没有什么“价值”。在一些公共场合更是如此,出于礼貌和尊重,我更是显得被动,以至于有的亲人或者不熟悉我的人觉得:这个人不近人情,很难靠近。但是,并非如此,我只是有这方面的自知之明,不会让自己自讨没趣,也不让那些不熟悉的因为我主动要联系方式而感到尴尬。

我之前也因为一些原因,加了一些这样“功成名就”的人。其实,我们并不熟悉,只是因为有熟人在,碍于情面加了微信,但是之后,我们从来没有聊过天,彼此成了僵尸友。自从退出我们之前熟人在一起的那一次或者几次,我们根本不熟悉,也不知道聊什么。我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人是深有体会的。尤其是那些由年龄差距、距离远近、婚姻与否等等影响的人际关系。

最简单的,我们长大了,那些逐渐结了婚的异性,慢慢的退出了“朋友圈”。尽管有些人关系很好,但是在一方结婚后,我们都会刻意保持一份距离,哪怕是正常的交往。其实,也因为联系的缺少,关系也渐渐淡去。

当然,这些关系“破裂”之后,我们迎来的是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等,形成新的圈层。也在新的关系中,又形成相对匹配的新圈层。比如,下层员工平时交往的更多的是一般的员工,领导层当然又在一起。很少有领导和员工形成真正意义上交往的关系,即使有,也是这个领导亲民,这个员工优秀,至少有他喜欢的方面。

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要想自己进入更高处的圈子,更优质的社交群,唯有自身优秀,才能光明正大、坦坦荡荡的被接纳。

进入优质的圈子,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价值,有助于自己的提高进步。

李嘉诚说过一句话: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现实中,就是这样。这个不一定是赚钱,也可以是办事。我的一个同学,家境不是很好,当初上大学的时候,要借助学贷款,由于贷款名额有限,他考上的又是三本,贷款根本轮不到他。到处托人无果,反正村委员的名额已经用完,没有办法。后来,他打听到他曾经的一位老师的老公在教育局做领导,他想办法找到了曾经的老师并说明情况,老师同意帮他一试。果不其然,几天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就通知他去村里班助学贷款。这次去村里办手续,村里的那些人客客气气的,很快就帮他办好了。

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以为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就是一个电话的事情,就能解救于人危难。

总之,你要想进入什么圈子,结交什么样的人,往那方面努力就是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