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历经四年,十二次更改而成的力作.小说当时引起热烈讨论和巨大反响,后来又不断被搬上剧场、银幕,说明它巨大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匸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安娜作为贵族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但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追求必定与当时的社会发生冲突,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但她以深刻的内心体验、强烈真挚的情感,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推崇,更因悲剧性命运引人深思。

安娜,在小说开端是以一名传统贵族妇人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眼前。她毕业以后就直接嫁给卡列宁,成为贵族夫人,开始相夫教子。虽然,在她的眼中她与卡列宁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八年的平静生活,让她变得中规中矩,被生活和自己的丈夫所束缚着。卡列宁,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安娜,只有在物质上满足安娜的所有要求,所以,安娜,在卡列宁的身上,感觉没有得到过一丝的爱,或者说,她和卡列宁之间的婚姻,只是一纸之约,并没有爱情可言。

就连安娜回乡调解哥哥和嫂子的感情纠纷的时候,卡列宁也只是在家中等待,安娜,也没有得到陪伴。在这样的前提下,安娜,遇到了渥伦斯基。安娜,原本是一名中规中矩的上流贵族夫人,在渥伦斯基的攻势下,她,出轨了,背叛了卡列宁,开始追求属于她自己的爱情。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体现了当时俄国新兴资本主义的自由思想。可惜,安娜追求的爱情,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美好,渥伦斯基,也不是她想象中可以终身依靠的男人。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作为她一生的终点。

在传统贵族眼中,就婚姻道德层面来说,安娜的出轨是背叛丈夫,背叛婚姻道德的女人,她的自杀,只是她自己咎由自取的后果。可是,在新兴资本主义眼中,就追求爱情自由而言,安娜一心脱离传统的束缚,不为世俗所压迫,敢于追求的自己的爱情,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思想解放的开端和体现,可惜,在追求爱情自由,却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极力压迫,最终以自杀结尾。这也表现了当时矛盾的时期中,各种事情激发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安娜这一人物,就是当时新兴资本主义的真实写照,勇于冲破传统束缚,敢于追求自由,不被传统习俗所捆绑。

安娜的形象在小说里有很大的变化,起初她被描写成了风尘不检点的女人,而到后来发展过程中渐渐反映出了她的勇敢,真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一面,安娜最终选择了爱情而放弃了家庭。这样的选择也奠定了后来悲惨的结局,安娜的性格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当时俄国社会,这种性格是和社会相矛盾的,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种结局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作品问世后,先后有很多人把安娜的故事改编创作,让大家通过电影等等媒体途径了解这部经典作品。

安娜是一个性格很复杂的人物,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人物刻画的前后差距很大,起初只是突显了安娜堕落失足的一面,而后期却表现出她真诚,勇敢的一面,最终造就了她悲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冥冥之中结局似乎已经是注定的,性格决定人生,安娜这样复杂的性格,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结局。


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安娜的作法是赞成的,甚至还从侧面歌颂了安娜的生命力,对于她出轨的作法也不是强烈反对的,这只是人的合理需求。但是作者却反对妇女解放运动这样的政治活动,认为这样的活动毫无意义。安娜的复杂性格表现,是由于作者本身世界观的混乱矛盾构成的。

渥伦斯基,出身于上流社会家庭,自小丧父。可能是对于他的补偿,他年轻且是一位最有前途的军官,如果这样还不够吸引,那么他还长得一副英俊的相貌,具有骑士精神,残酷而又不乏柔美。可他同时也具有花花公子的风流,许多贵族女子都倾慕于他,但他却很难真正爱上一个人。渥伦斯基和安娜第一次见面,就惊讶于安娜的那一抹微笑,在安娜的美中沉沦。他知道自己已经坠入了爱河,他开始想寻找机会接近安娜,并成功了。


安娜在渥伦斯基的攻势下沦陷,渥伦斯基在安娜的生活中出现,安娜觉得自己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觉得这就是自己所追寻的一切,渥伦斯基俨然成为拯救她的救世主,于是安娜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与渥伦斯基的感情。他们一起旅行,这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最幸福的日子了。

在这场爱情中,渥伦斯基作为男性,无疑充当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社会的舆论攻击下,和在见识到卡列宁的宽厚,他放弃了,甚至自杀,但自杀未果。他再没有勇气面对这保守冷酷的社会,他追求爱情,放弃了晋升,作为最有前途的军官,放弃了更好的社会地位,在爱情面前,更是以身殉情。

在社会中,安娜涉及到的社会层面有三种,一种是官僚集团,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卡列宁,他是为政坛说话的人物,他们用专治和独裁来压制和破坏一切进步活动,这显然不是安娜想要的。第二种是贵妇人集团,这其中、代表人物是老太婆莉济娅,她代表宗教界,她和教会和教派有着权威和密切的关系,她也利用教会教派的力量来压抑安娜。第三种是社交集团,代表人物是特培茜,她组成了年轻贵族妇女集团,在这混乱的社交界中,他们荒淫无度,但他们因为有宫廷势力的保护,没有被社会欺压。

这三种社会层面都不是安娜的性格所符合的,她自然会跟他们格格不入,安娜没有人理解,陷入了孤立的状态。其实最终安娜的结局也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安娜的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动力,更没有理解和包容,安娜没有了生活出路,在绝境上只能选择自杀,一个十六岁的、正值妙龄的少女,心中虽然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与奇异的幻想,但在那个年龄,她还没有来得及弄懂爱情,对爱情还没有什么了解,就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卡列宁。这场按照封建包办的方式进行,以某种道义的方式结合的婚姻,决定了这场婚姻的极不稳定性与不牢靠性。故婚后成立的这个家,也不是以爱情为基础而组合起来的,即使他们有了孩子,夫妻之间也没有培养出什么感情。

可以说安娜从少女到结婚后,她对爱情的理解始终停留在少女式的幻想阶段,也始终没有拥有真正的爱情。同时狭小的家庭生活范围和枯燥的夫妻情感使她对自己的爱情没有更多的顾及,也把爱情一直封存在她的内心,不自觉与自觉地的压抑着。安娜的形象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她的不屈不挠精神,不向社会屈服的勇气,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存活,悲惨的结局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憎恨,引起了现实社会人们的共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