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6 灰度认知 黑白决策

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中间没有那么一条清晰的界线可以将好人、坏人一分为二。你也绝对找不出一个100%的坏人和一个100%的好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很早之前就从得到听过这个当时蛮新鲜的词汇,然后最近几个朋友在群里就这个话题展开聊起来,才发现这个词多么的重要,而我也在不经意间错过了一次自我认知的迭代了。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是灰度,即不黑不白的。比如,一个高水平的经济学家,是不会动不动就做明确预测的,反而是低水平的人什么都敢说。所以,当我总是情不自禁想多话的时候就会想到到这个词,让自己冷静一下、认清自己。

罗胖举了一个例子,他有次去参加一个美术展,认识了吴洪亮,他是北京画院美术馆的馆长,也是齐白石研究会的会长,是国内研究齐白石的大家,罗胖就问他现在齐白石的画作价值上亿,平时会不会帮别人鉴定真伪?吴洪亮说他从来不干这个,不是因为他清高,而是他觉得自己真的干不了,因为去看画的时候,他只能告诉人家这个画有七分像是真画,但是买画的人是要付出上亿人民币的,这“七分像”让人家如何做决策呢?买对了,皆大欢喜;万一是假的,这个损失谁都无法承担。你看这就是典型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是要时刻做出决策的,一件事你要么做,要么不做,摆在眼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不管你的认知有多高都是如此,你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来。

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跟少数人商量,谁对结果负责任谁最终拍板做决定。所以,你自己的人生你谁能对你的结果负责任呢?

选择的世界是黑白的

比如,今天天气预报说下午可能70%小雨,30%不下雨。这是一种不确定,但是我出行却没有不确定。首先我必须要出门,因此必须要承担是否下雨的风险。我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带伞或不带伞。比如我全程打车去打车回,那就可以不用带伞。比如我要去和一个女生吃饭约会,那就得带伞,因为这个伞的作用可能不仅仅对我而言。总而言之,你看最后一定是一个确定的选择,但是衡量的过程一定的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这个就涉及到之前所聊得概率权的问题了。

当然,在概率权的基础肯定是要再加一层的。那就是有些事尽管只有1%的概率,但是我们不得不为这1%的概率做符合这百分之一的选择。比如你坐飞机,飞机失事的风险概率很低很低,但是基本我们都还是会买保险。一是后果巨大,而是成本可控可承担。


所以,最后还是借罗胖的一句话:学什么都有用,但学到什么都不能保证你一定成功。

学就学了吧,但不要过分依赖,那只是知识储备而已,没有什么高人一等,也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仅仅只是 学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36 灰度认知 黑白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