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考试者对学生失去了好奇……

大一的几何学,八年级的数学课,我两线作战,忙着出题阅卷。不知不觉中,我在惯性中运行,而有两次微妙的觉知,触动。

一次是前天,尚丽非常认真的提醒我,说: 如果我把平时课上对孩子强调的思想方法,更多体现在期末试卷中,就好了。

我听到之后,瞬间很汗,之前茫然不解的一些东西,一下子清晰起来。选用那些中考题,匆忙补了一些课上的内容,依据是什么呢?仔细想想,无非是:

不安全感(想检验/证实孩子的水平)。

偷懒(自己编题和输入太麻烦)。

虚荣(担心手写、日常风格的试卷不够“像样”)。

对学情和教情没有仔细回顾和总结(导致出的题不大能区分出孩子的理解程度)。

另一次是昨天,我带着几个助教,在批改几何学的卷子。有一个助教特别认真,每一步都给学生仔细看,还不时长吁短叹,为学生的失误捶胸顿足……

我心中暗笑,觉得哪里需要这样呢?我平时都是看个大概,找找得分点和扣分点,实在太复杂的、不容易看明白的时候,就“模糊”一下,找一个合适、可辩解的参考范围打分,这样“短平快”的打分方式,也是我十多年经验积累形成的,不然会改得很累……

再说了,对教务和学生,需要考虑的也就是“宏观”水平的考虑,就是控制优秀率和及格率。因此,除开给困难生找分,对其他同学,我是巴不得多扣几分的,巴不得最后一道难题越少人做出来越好,越多人空白我越好打分……

这么暗暗自鸣得意,想跟助教劝几句,又觉得说不出口。这时候,另一个助教也开始叹气,遗憾自己习题课某班在他批改的某题上得分不佳……我笑着夸他们很负责,心里也庆幸自己带出来的学生中有这样认真靠谱、可爱的人来做助教。

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很不一致。怎么个不一致呢?说不清,只是一种模糊的感受: 他们青春又新鲜,而我,已经油腻了。

迟一些时候,我意识到,改卷时候的我,完全失去了好奇心:

好奇学生这学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是什么样。

好奇他们有什么样的创意,能面对什么样的挑战。

好奇每个学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气质风格。

以我的时间精力,恐怕关注不到那么多。但是,有没有这份关注,真的很不同。

当我渐渐失去它时,我不再是一个教育者,而是一个改卷机器了。那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呢?我不自由吗?我真正想要的,不正是真实的学习,对成长的、鲜活的人的好奇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是考试者对学生失去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