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父母效能学习第二周

第二章:  父母是人,不是神。

本章,我们开始接触PET的核心理念之一:问题归属原则。

这里的问题,不是说谁做错了什么,而是说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就拥有问题,问题也就归属于他。

在家庭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三种情况:1  “孩子拥有问题”,指生活中孩子的需求受到影响,和父母无关。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和好朋友吵架,这个问题是孩子遇到的,属于孩子需要解决的事情。2  “父母拥有问题”,指孩子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时,行为结果影响到了父母的需求满足。比如孩子在客厅听音乐过于吵闹,影响了父母在房间里工作。3  还有一种是“属于双方的问题”,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同时受到影响的情况。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太慢,导致上学过晚,也影响到了父母上班。这个后边会详细说。

针对这三种情况,P.E.T.都有相应的沟通技巧,1,对应的是倾听技巧。2,对应的是面质性技巧。3,对应的是:第三法。

养成一个习惯,经常问自己:现在谁处在问题区?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各种行为,父母都是有接纳的部分,也有不接纳的部分。

首先,区分什么是行为:行为指的是你的孩子所做的和所说的,并不是你对那个行为的评价。比如,孩子把袜子丢在地板上,是一种行为。贴上标签说邋遢,这是对行为的评价。

对于同一个孩子的行为,不同的父母,接纳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更善于接纳,有的人则相对苛刻。同一个父母,对于不同的孩子的接纳度也是不同的,比如很多人更容易接纳女孩子,而不是男孩子。同一个父母,也可能由于心情的影响,对孩子同一个行为有不同的接纳。同一个父母,同一个孩子,同一个行为,可能因为所在环境,身边人的变动,而接纳度不同。所以,对于一个行为是不是可以接纳,有三个不同的影响因素:父母、孩子、环境。

警惕虚假接纳。父母本身并不接纳孩子的行为,却不告诉孩子,假装接纳,从而,让孩子内心产生分裂,左右为难。比如,冬天,孩子要吃冰激凌,你舍不得拒绝孩子, 给孩子买了,但是看着孩子吃,你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可能孩子也吃得不痛快。

提醒:父母不需要一成不变。爸爸和妈妈不必保持统一战线,人和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

存疑: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不接纳孩子的行为,而接纳孩子这个人。无条件接纳可能是一个谎言。

小结:做真实的父母,不必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

总结:父母做真实的自己,看清楚自己的内心,真实地表达自己,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清楚的界定谁处在问题区,去使用恰当的沟通技巧。

父母学会界定问题的归属,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也不必背负孩子的问题,父母更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作为协助者,和孩子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亲子关系中的双方,更多的时候无须面对任何问题,彼此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一起携手美好的生活。

作业:1 写一写你的行为窗口,什么行为是可以接纳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以接纳的,什么行为你的接纳线是变动的。

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觉得我的可接纳行为窗口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我允许孩子成绩可以暂时不好,喜欢玩耍,写字不太工整等。但是我的不可以接纳区间也是比较大的,比如态度不端正,做人语言不礼貌,太依赖大人等这些都是不可接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学习成绩这个接纳线是变动的。

2  回想生活中的小例子,哪件事儿,孩子在问题区,哪件事儿,你在问题区,哪件事儿,你和孩子都在问题区。

比如有一天晚上我要上课,孩子一会和我讨论下作业,我当时就对他的行为很不接纳,这件事,问题区就在我。另外,比如孩子在按照他的步骤写作业时候,我突然想起有个打卡还没有做,这个影响我在打卡圈的地位,所以这时候我会让他停止作业先打卡,这时候他就不愿意了,那么这时候问题区就是他的。还比如要出去吃饭,我要选择我喜欢去的,他要选择他喜欢去的,那么这个时候彼此不接纳,这时候我和孩子同时处于问题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PET父母效能学习第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