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高考以及志愿填报

这是八年前的旧文。写于大学毕业那一年。现在正值又一年的高考填报时,发在这里,希望有助于现在的学生。前段谈对于高考的看法,八年后再看,有幼稚的地方。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后段谈志愿填报,直到现在我还是这么想的。


我看高考

晁若愚


一直想写这个题目。虽然有很多人写过了,还是感觉有很多话要说。最近,看到一个认识的上高三的朋友在自己的QQ空间里批高考,连带我们的教育还有那些专家学者教授一起批了。可见对于高考,人们真是怨声载道啊,尤其是高三的孩子们。他说那些教授老师没有资格谈论高考,只有高三的学生最有资格。我想,我以前也是高三的学生。后来我又复读了三次,也就是说一直上到高六才上的大学。我从2003年到2006年连续参加了四次高考。其中,两次考上二本,两次考上一本。虽然战绩不算太好,但也不会太差。我想,我应该有点资格谈论高考吧。况且,自认为还有点思想,不算太平庸。

首先,高考是应试的。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主要看分数。对于急功近利、思维简单的芸芸众生,这就很容易导致应试教育以及唯分数论。高考是有天生的弊端的。我们都知道,世界上还没有一份或者一套试卷可以把人的能力素养量化地测评出来。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数学不及格,被老师认为“太笨”。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这已经是目前可以实行的最好的办法了。我当初上高三时,也抱怨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认识到我们这个世界里的很多事物是远不完美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凑合、将就甚至忍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专家也在想方设法进行着改革。就从试卷命题这方面来说,我认为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数理化这样的科目的试题,真能把你的能力考查出来。你学懂了,又不太笨——可以灵活运用,就可以做出来。而你没有学懂就是不会做。我念了那么多年书,复读了三次,见过很多各种各样的学生。有些学生就是死脑筋死学,怎么用功成绩也上不去。我自认为还不算太死脑筋,所以每次都考上本科了(而且大多都是我自学的结果)。当然,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准确说,不是考学的料,因为读书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不仅仅指那些可以给你带来功利的读书),他们只是在考试这件事情上才犯死脑筋。考不上大学,只要你有本事,照样可以发财致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上学不也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嘛。还有一句颇为调侃的说法:博士生给硕士生打工,硕士生给本科生打工,本科生给中学生打工。虽然不无玩笑的成分,但也可见我们教育的弊病以及分数、文凭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以前,我没有上大学的时候,呆在落后的农村,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教育十分不满,对大城市里的大学教育充满了憧憬。现在,我在大学呆了也快四年了。随着对大学教育的了解,我也开始对大学教育不满了。人是分很多种类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成就。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是不对的。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些人在学校表现平平,走出学校后却出大有作为的原因。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大学还是值得上的。尤其对于像我这样出身农村的人,如果不上大学,就不可能跳出农门,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只是,我在这里很想说的倒是在学校教育里出现的“欲速不达”“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城市的学校教育里同样存在,但在落后地区更甚。我对此感受深切!前面提到高考是应试的,所以在平庸的教师手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不免沦为应试教育,一切围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急功近利,唯分是图。就算我们的教育专家为素质教育喊破嗓门,也成效甚微。一些老师也抱怨,只要高考存在一天,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我认为,素质教育和高考并不是完全冲突的,两者有其交集。在优秀的教师手上,其交集要大一些。在比较平庸的教师手上,其交集要小一些甚至根本没有。

我做了很多年学生,对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深恶痛绝。但,不代表我对高考试题就深恶痛绝。有时候,我还很喜欢做那些有水平的试题,尤其是数理化方面的。做出来后有一种智慧的喜悦,做不出来,看看答案也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感叹人类的智慧和世界的奇妙。我想,这样的喜悦在急功近利的状态下是很难产生的。也难怪很多数理化考分很高的人,其基本的思维水平却很差。我们的老师为了升学率,为了指标,为了奖金,对学生的时间进行着最彻底的剥削,给学生布置不计其数的试题,让学生进行机械的重复操练。这种情况在具有人文趣味的语文科目方面后果尤其严重:把鲜活有趣的语文教学搞得面目可憎。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素质素养,更加打消了学习兴趣,在应试方面也往往成效甚微——如果不是南辕北辙的话。与其强迫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式地学习,不如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意识。与其急功近利反而有意栽花花不开,不如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方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话似乎不是说给学生的,而是说给老师听了。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一些老师,其粗暴的教育方式以及低效的题海战术使当时年少的我十分苦闷和厌恶,并将终生难忘。我以后倘若做老师,一定不会做一个粗暴的自以为是的(而其实并没有多少水平)不研究教学规律的(只知道强迫式的题海战术)庸师!

对于学生而言,能遇到一个思想明白水平很高又真正热爱学生(而不是老想着指标和奖金)的老师自然是幸事。但这样的好老师很少,而且很多都在城市的重点学校。所以,还是得好好考学,争取考到一所好的学校里,以便那里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

最后,我还想说说填报志愿的事情。我四次高考,都可以上一个本科大学,其中两次高处一本线几十分。第二次高考时,就可以上一个不错的重点大学。比如我们陕西省的西北大学。但是,那一年我却心高气傲,只想上一个叫北京大学的学校。现在,我在大学快要毕业了。回头想,上北大固然好,但不上北大,在其他大学照样成才。关于复读,我认为,如果你觉得自己明年重考一次,会比今年高出很多,那就可以复读。当然,只能复读一次,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的话。不要像我一样复读太多次,俨然成了高考专业户、当代孔乙己(当然,我也是有特殊原因的:那一年,我初恋受挫,患上了长达一年半的抑郁症,使得两次高考都白白作费)。还记得我的大学的一位老师开玩笑说我是高考爱好者,弄得我哭笑不得。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次次皆上二本,对二本根本不屑一顾,最后还是考到了一个二本学校(我现在就读的大学在其省内是个二本,在我们陕西省却是一本)。


还有就是专业的选择。我还是认为应该兴趣优先,不要动不动就看哪个专业最热门最好就业。因为,热门的专业是会变化的。至于兴趣,我想很多中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更不会知道自己将来在哪个方向发展。那就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兴趣、发现自己吧。当然,也可以去做一下职业测评什么的,仅供参考。确定了专业的大致方向,那就看哪个学校的这个专业比较好。一般而言,如果这个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最好,是博士点次之,是硕士点又次之。在此,我向中学生朋友们推荐由许永锋老师主编的《616所本科大学实力大全:家长及考生选择大学的简捷工具》。许老师是专门研究大学教育的大学教师。在这本书里,他罗列了616所本科大学的实力信息,自然包括各专业的实力信息。在前言里,许老师还详细说明了关于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这比很多信息庞大而不得要领的填报志愿的书籍好得多。我对这本书真是有些相见恨晚,自己当初填报志愿时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专业优先,学校其次。因为一些很好的大学也有比较差的专业。现在中学的老师一般都不关心学生的志愿填报,只关心高考成绩。我那时根本不会填报志愿,白白浪费了我考出的不算太坏的成绩。以我为例,要是让我重新填报志愿,我一定会报我们陕西的西北大学的中文系。因为我从上高中开始就很喜欢文学,后来也想在文化教育领域发展。西北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有博士点的。而我却“随波逐流”地填报了一个颇为热门的专业:金融学。在大学里,学习了一年半,也没有培养出什么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我不够用功、“随波逐流”的原因)。后来便转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好的是,在我的大学,从一个热门专业转到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是容易的。要知道很多人是争着要转到经管类的专业里,也许他们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那些专业吧。另外,我大老远地来到深圳这个南方城市,回家很不方便,在饮食上也是很不习惯的。深圳对于很多内地城市来说,其消费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并不适合普通的农村家庭。我作为一个正宗的陕西面客,是十分喜欢我们陕西的食物的。在西安上学自然可以把各种美食吃个够。况且,西安又有很多名胜古迹,对于我这个爱好历史文化的人再好不过了。也许有人会说出深圳的很多好处来和我辩论。我不打算和任何人辩论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是很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哎!人生没有后悔药。有些事情做出后就无法收回。酸甜苦辣只能自己慢慢品尝。人永远不知道前方到底有什么,只有当经历了才会恍然大悟。别人的建议也常常不适合自己,特别是与你不是同一类人的建议。但还是要参考一下过来人的建议,尤其是有价值的不平庸的建议。人生的选择难免失误,我作为一个高考过来人,写下上面的文字也只是希望后来人能够少一些失误,更不要像我那样无知和固执。

2010年作于大四,还记得是在深圳大学新图书馆写完的

qR��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谈高考以及志愿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