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之扮相(中)

鲁迅先生不是这部剧的主要角色,不过对于我们每一个通过升学、考试成长到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他一定是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绝对主角;在中国进入了各个阶段学生时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经典名篇,对我来说始终是守护着我灵魂的文字。那个时候,小伙伴们还特别喜欢模仿鲁迅先生的笔风去写东西,用鲁骂流淌于文字之中,形成了那个时代爱好文学创作的年轻中学生的群像。

前十六集中,鲁迅先生出场不多,印象较深的有三场戏,场场令人拍案叫绝。扮演鲁迅的演员叫做曹磊,我之前在《军师联盟》中看过他扮演的郭嘉,戏份虽然不多,但很擅长饰演这种睿智知性的角色。

鲁迅第一次出场是第八集,当时钱玄同向陈独秀提出他的浙江同乡周树人正在北京,可以为《新青年》投稿。于是在一个杀人现场看到了鲁迅,数个头发凌乱的中年妇人一手提着破碗(碗里放着馒头),另一手拿着或多或少的钞票,就等着犯人人头落地后,去购买刚刚涌出的鲜血来沾馒头,这在鲁迅先生的名篇《药》中有着更为深刻描述,也像《呐喊》自述中提到的那样,这人头馒头可以治疗痨病。。。而鲁迅背对这一情景,也置身于这一幕中。。。令人不由得对编剧导演的技艺赞赏有加。

第二幕是蔡元培的车来到教育部,看见提着一根木板上书“不干了”的鲁迅也站在教育部门口。当时适逢张勋复辟,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社会上影响力极大的贤达名流来次与教育总长商讨如何应对场面的事,而鲁迅当时是教育部的一名普通干部,对张勋的复辟自然是完全反对。这个场景有点像今天的一些刺头,对单位不满,跑到单位门口拉横幅,当然鲁迅先生的骨头也是很硬的。不过在江湖地位远在自己之上的同乡蔡元培面前,鲁迅还是很快听从了意见,离开了教育部。

第三幕是至今为止,《觉醒》中最精彩的一部分。配乐铿锵有力,画面中鲁迅先生时而站立沉思,时而握笔,时而长叹,穿插而过的杀人场景,人血馒头场景交织其中。最后在纸上写下“狂人日记,某君昆仲”的字样,大家都知道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部分。最后一幕镜头拉远,留下透过窗户俯身写作的鲁迅先生的身影。重点提及的是画面中任何一个鲁迅的镜头,都可以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插图,比如请看下面这张照片:

鲁迅

本篇中要提的另一人是大儒辜鸿铭。辜鸿铭先生其实确实是一位真的值得大写特写的人物。他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混血家庭,自小聪明绝顶,学贯中西,拿了13个博士学位,精通十余种语言。那时候他可不留辫子,中文说的都不利索。你难以想象20多岁的辜鸿铭和后来在北大当教授的辜鸿铭竟然是一个人!不过后来的辜鸿铭开始研究中国文学,也能成为一代大师,令人真心佩服。

我对马来西亚的华人一向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在华人世界里又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这都是纯华人社会。美国欧洲的华人群体毕竟占比不高,那到了几代以后虽然还是华人模样,但基本上都会自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或者是欧洲人了。马来西亚华人在马来社会中虽然人数不是最多,但也有三分之一强,在马来西亚人群势力也很大,再加上华人善于经商理财,马来西亚很多大企业的老板都是华人。这是不谈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人印度人的关系和渊源如何,只谈一谈马来西亚人说的国语,他们嘴里说出来的国语,和大陆人,台湾人都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呢,三言两语也形容不了,用一两句话来形容,就是现代马来西亚人在用中文通话中,能将中国的文言文带在他们的日常表达中,但丝毫没有违和感。不信,你可以去听听呢。

辜鸿铭的扮演者毕彦君老师,那是非常知名的老戏骨了,六十多岁饰演角色无数;当年《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就令人印象深刻,那时候毕老师还年轻,不过三十多岁;现在年纪大了,英武之气还是不减,当然与历史上的辜鸿铭相比,形象还是有一定差异的。首先辜鸿铭是混血,长相与正统华人还是有点区别;再一个辜鸿铭老年的形象干瘦,毕老师年轻时是挺瘦的,但是现在说真的有点胖了。不过,他的演讲中充满的对中国的热爱,以及对蔡元培的尊重,令人还是印象深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觉醒年代之扮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