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比较”

“比较”无处不在。各种比较,或者说攀比,要么有把别人发比下去的“爽”,要么有“人比人气死人”的郁闷。我们的许多焦虑,失落,郁闷,都与无处不在的“比较”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比较,到底好不好呢?

01

首先要说,比较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活在世上,就免不了和人比较,或者被人拿来做比较;有一些是我们自己主动和人家去比,有好些是被动地别人拿我们来进行比较。

既然是客观现实,也无可逃避,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区分好的“比较”和坏的“比较”,掌控和利用对我们有利的、有价值的“比较”,消解、屏蔽和忽略与我们无关的、对我们无价值的“比较”。

02

哪些是对我们有益的比较?

对我们正在从事的高价值事务有正向反馈的比较,就是有益的比较。

比如,小王和小刘同一天进入一家公司上班,三年后,小王已经晋升主管,成了小刘的上司,又升职又加薪;小刘还在原地踏步,和刚进公司时没有多大差别。这时,他们的老板、主管、公司的其他同事就免不了拿两个人做比较。

注意,对于原地踏步的小刘来说,这样的比较也许让他很不舒服,但是,必须承认,这种比较是有价值的正向比较。起点相同,做的工作相近,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的确是需要小刘进行反思的。这时的小刘就不应该玻璃心或者闭目塞听,拒绝比较的结果,而是需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来自他的主管和老板的意见,这样在职场上才能有所进步。

这是在某个有价值的领域,与业内人士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有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各种比较标准和手段也比较完备,有利于参与比较的各方持续改进和提升,这种比较就非常有价值。

03

这样,无意义无价值的比较也就出来了。

凡是没有完善评估体系,基本上凭借人的主观印象作为比较的主要手段,结果对于参与比较的各方法没有改进和提升的比较,就是无效、无意义、无价值的比较。

比如,下面的比较:

“你早干嘛去了?!假如5年前,也像隔壁张二狗那样,哪怕贷款买上几套房,不早就发了?!”

这是一个无效比较,首先,“5年前”的这个时点已经一去不复,谁也无法再回到5年前;其次,现在再去买房,买入价格和5年前已经无法同日而语,买入成本差距很大,因此,现在投资买房和5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当然无法确定是否能盈利,也无法确保比张二狗收益更高。这个“比较”无法让人采取改进行动,所以,是一个无效比较。

04

既然我们可以区分有效比较和无效比较,只做有效比较,摒弃无效比较,就是我们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

但是,我们无法阻止他人的无效比较,特别是自己被动地被他人做的无效比较。

那么有什么心法来削弱乃至消解无效比较呢?

比较,是否有效,说到底,是一个认知问题。认知不同频,比较肯定蛮拧,其实“比较”让人是不是舒服、是不是“气死人”倒是其次,关键是虚耗精力,无谓纷争,这个就“比较”耽误事了。

05

驾驭“比较”,消解无意义、无价值的“攀比”

(1)分析一下“比较”是否符合逻辑和事实;无效无价值的“比较”往往只是刻板印象对现实的扭曲而已。

(2)谁会是这种“比较”的最终受益者?最终受益者往往是掀起无谓纷争的始作俑者,要警惕这样的人。

(3)无论你是主动比较,还是被动地被他人拿来做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对你有所触动,那么正确的做法就是忽略情绪和感受,尽快进入理性分析的阶段。拿一张纸一支笔,写出这种“比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这种“比较”对你的意义和价值,尽可能多地把内心的想法都写出来,这样的分析可以多做几次。

(4)确定这种“比较”是有价值的比较还是无意义的比较。原则很简单,是否对自己有利,能否促进自己的进步和迭代升级;如果是,那么接受比较的事实(结论尽管可能会令你不爽),看看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

(5)经过深入分析,如果是负面的无意义的比较,直接忽略。

(6)强化自己的钝感力,让自己不那么敏感,也不那么玻璃心;毕竟,别人的几句不中听的话要不了你的命,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事论事地分析和理解就可以了。

(7)对于经常拿你做被动比较说事儿的人,也可以做一个侧面的评估,确定一下他/她的认知层级和对你的价值;如果比你高,而且确实没有恶意,那么他/她的话该听还得听,即便不中听;如果认知层级和价值还不如你,或者你确认他/她在以踩贬你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获胜心理(也就是人品不咋地),那么就可以采取行动远离他/她,不动声色地逐步把他/她清除出你的社交圈子。

(8)既然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被标签化,那么强化那些不易比较的标签,让那些无意义的比较变得“没劲”、“没意思”,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比如,“基督徒”或者“佛教徒”,这种标签很难做功利性比较,炒作和攀比的空间就很小。

06

如果你不幸被人拿来做被动式的比较,这时可以试着把话题向对方感到“没意思”的方向引导,借此使“攀比”变得无效。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

有人拿我和别人的婚礼花费来比较,人家结婚用了多少多少钱,开了好几辆豪车组成迎亲队,人家很有面子(我想他大概是在暗示,反衬出我应该很没面子,应该很失落才对;但是我没有,呵呵);我就会说:我是个基督徒,主内的婚礼,得到上帝的祝福对基督徒来说更重要;然后我就大谈《圣经》和福音(有某种传福音的意味),对方如果继续下去,就会感到没劲,因为我没有采纳他的关于消费“攀比”的心理逻辑,我所说的关于耶稣基督福音和救恩的话题他完全不感兴趣,话不投机,谈话也就结束了。

后面,事后我也会评估这件事和这个人。

我和我妻子都是主内的人,教堂婚礼我们都很满意,因为根据教义,这是合乎主的心意的,得到了教会牧师和主内弟兄姊妹的祝福;我们都不在意婚礼上摆了多少桌酒席,或者多少辆豪车的迎亲队,那么这个比较对我来说就是无意义的,忽略。

同样,拿我做被动比较的这个人我也做了评估。这个人对我重要吗?不那么重要,至少放弃和他的关系对我来说没什么影响。他是不是一个认知比我高的牛人?至少在这件事上,他不见得比我高明。最后,我逐渐减少与他的交往,让他逐渐淡出了我的社交圈子。

END

小结一下:

只有少数“比较”对我们才有真正的意义,那些在专业领域、高价值领域的比较,有客观的标准,有比较全面的真实反馈,可以让我们持续改进和迭代进步的比较,我们都应该放弃敏感的神经和玻璃心,虚心接受比较的结果,并采取行动来改进和提升我们自己。

对于大多数比较(或者说是“攀比”),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忽略它是最明智的策略;同样的,对于热衷于做这些无意义比较的人,不动声色地把他们清除出我们的社交圈子,是明智的做法——大家的耳根子会清静很多。



好,今天我们聊了聊“比较”这个话题,我是Kevin.Stewart,我们下次再见。

Bye-bye

2019-12-07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