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周晶晶本晶
首发:我的stayalive
写在前面
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在“珍惜我最后一个学生假期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说实话,至少在我可遇见的人生的十年内,除非是离职或改行,这种“轻松”假期再次出现的概率极低;另一个原因是我一周前突然接到了开学通知,这就像是给了我当头一棒——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假期快没了。。。。要不是开学通知发下来,我这篇难产了很久的文章有可能会继续难产下去;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表达是否准确,是否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持保留意见,因为在对未来人生思考和规划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是初学者,我也才开始在个人经经历中验证以下方法论。
但最后,抱着交流的和记录的心情,我还是磨磨蹭蹭的决定放到上来。
本文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二)探索“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三)自我规划的方法论
(四)DO IT OR NEVER
01 为什么“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大概一个月前,我在考古翟东升大佬的文章时,发现了他在十四年前自己写的一篇《前途选择方法论》里说道“我常常会问自己: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是,答案总是否定的。”
不知道大家的答案是什么,但我的回答和翟佬没什么区别“答案常常是否定的。”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还是野心与能力的鸿沟?我认为的可能原因有:
1)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别人问你以后想干嘛?回家还是留在当地?你的内心都有一个比较模糊的答案,然后非常随意的回答“好像都可以”(说的就是4、5年前开心自在的我!因为随大流是最方便的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呢?
涉世未深,只享生活欢愉,不知生活艰苦,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毕竟没有压力的生活太舒服了,不出去学校经受社会的毒打,很多自以为想要的生活其实是远处虚幻的、似乎不需要怎么努力的海市蜃楼;
脑袋里装着的其实是“别人想要的生活”,是可能是原因之二。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接收的价值观太多了:父母的、媒体大v的、朋友的、流量小生的、权威的,不结合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我们或许会一直在“别人想要的生活”中挣扎。
2)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最能看到人性贪婪的无疑是经济领域。我国A股市场里有一个铁律:“7亏2平1赚”,它的意思是在比较长的市场周期内,在股票这个投机场所里进行交易的个体,70%个体是亏损状态,20%刚好保本,只有10%的人能赚到钱,因为在面对金钱和权力的时候,贪婪是大多数人的直觉。
说回“期望的生活”:我不知道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知道这需要很多钱,所有我要赚很多的钱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所谓好多钱的潜台词,其实是“无底洞”。
(这并不是说欲望是坏事,恰恰相反,它是我们行动的驱动力。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做欲望的奴隶,而是驾驭我们的欲望)
3)人的常态是变化
曾经有句很鸡汤但也很正确的句子:“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一直在变。”
以我自己为例:幼儿园我的梦想是嫁一个银行大盗,因为可以不劳而获给家里好多钱;小学的时候我想当一个整形医生,因为可以让妈妈永远年轻;再长大一点,觉得牙科医生也不错;到了高中,我觉得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很好,可以帮助痛苦的人;而到现在,我却走上了HR的道路。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入,而每一个变量的输入,都会对“个人选择”这个输出项产生影响——前一秒还在想着创造世界奇迹,看到了李子柒,后一秒可能就想着平平淡淡生活了。
意识到每一个否定答案背后的可能原因,我们才有心理准备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02 探索“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当我们在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个人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几年前网上流行一句话“我不知道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但我知道我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在寻找答案的时候不可能只做被动排除法,而不做主动寻找者。
这就好比你每天回家问你女朋友“晚上吃什么?”。她回答你“随便,但我不想吃xxxx”,一不小心就把一顿饭吃出火药味来。
正确的做法当然是观察她的喜好,看她的心情,再问她:“乖乖要不要吃小龙虾或者锅?”因此,与其盲猜造矛盾,不如从她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出发,主动寻找答案。所以两个选择一比较,做答案的主动寻找者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
谈个恋爱都要如此用心(当然,不谈恋爱X事没有),那把女朋友换成你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难道不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获得更高的回报吗?
回到开始的那个话题,要主动搞明白“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其实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是:
-------------------------
1、什么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没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可能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2、“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正在做什么事情可以帮我过上我想要的生活?”
-------------------------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或自己存在的意义,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可能帮助我们发现的职业兴趣所在,亦找到实现生活意义的路径。
在做心理团体辅导时,有很多用于帮助个体进行自我探索的活动,我发现价值观拍卖帮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基于生涯混动论的生涯探索则帮我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就分别分享给大家:
① 价值观大拍卖
在开始介绍这个活动之前,必须要强调一点:在我的团辅经验中,任何通过这个活动获得自我认识的个体,都抱着非常开放和真诚的心去进行交流和分享。有了共同目标,共同成长才顺势而来。
活动目标:通过此次活动,找寻和澄清对自己人生而言最有价值的内容。
活动要求:至少3个朋友和你一起进行,开始前参与者需要就此次活动的目标、互动的态度(真诚、开放、相互保守秘密)、活动的流程达成一致认同
操作方法:
1)从自己的生活、家庭、人际关系、事业、个人等方面出发,每个人需要写出5个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词语;
2)剔除了相同的价值后,将所有人最重要的价值展示出来,供所有人一次竞拍;
3)每个人手里有10000元,代表自己的人生的时间、精力,用于后续价值观的拍卖场的拍卖活动。
做完活动后先别急着开展下面的内容,花5min思考&分享以下几个问题:
1)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价值有哪三个?为什么?
2)对比自己写的最重要的价值和拍到的价值,为什么你没有拍卖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3)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如何分配你的筹码?
经过这样一次人生重要资源的模拟争夺,想必你会开始清晰的意识到什么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的答案很简单:
1)个人的自我实现——通过帮助他人获得的成就感来源;
2)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家庭&朋友(个人的社会性需求)
② 个人生涯的故事叙说
在对个人生涯进行探索中,我机缘接触到了生涯混沌理论(The Chaos Theory of Careers),该理论认为:“生涯心理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影响因素是复杂、多变的,要想理解和把握个体的生涯心理,必须把其置于复杂的关系网中来整体看待。”
对个体而言,影响我们生涯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来自于我们交往的人际关系、成长的生活环境等等;研究也发现,个体在进行生涯决策时,偶然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超过50%。
因此,通过回顾生命中发生的偶然或必然的、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我们也有可能发现一条早就存在的career path。
个人生涯故事叙说的探索,也是遵循以上理念,具体操作如下:
通过一次系统的回顾,我最大的感受除了更加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外,更有价值的是我看到了未曾注意的自己拥有的优势和缺点,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期待未来的自己。
回答了“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后,我们其实已经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目标。
为什么我要强调目标?
因为清晰、明确的目标是你能持续输出的根本动力。
动机理论是任何组织中运用最广泛的心理理论之一,其中,
need-to-insert-img
目标设置理论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目标会对个体产生以下四种影响,驱动着你向目标进发:
1)目标将注意力和行动指向人们认为会实现目标的行为
2)目标会调整努力,使个体更加勤奋
3)目标会增加持久性,从而使个体投入更多的时间到能实现目标的行为中
4)目标会激发个体寻求有效策略已达成目标
(我真的太喜欢jojo这句话了!)
03 自我规划的方法论
至于个人规划的方法论,简要分享一下两个方法论:
(1)翟大佬——经济学的加权法
1.明确自己看重的职业特征(按照自己的个性、偏好和比较优势来确定职业特征的轻重缓急次序,并以此来最终确定不同职业在你心目中的优劣次序)
2.对重视的职业特征进行加权赋值(大胆倾听自己的心声,更需要尽早获得足够的社会阅历)
3.选出自己的目标职业,在几年内有计划的为目标进行充分准备。
(2)达利欧——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具体步骤参考《原则》)
上述两种方法各有优势,我自己尝试后,总结了下来有一些共通点,在实践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
1)信息的收集或咨询他人过程中,不要混淆客观信息(有数据支撑的事实)和主观信息(他人感受和个人判断);
2)在进行决策和计划的时候,根据信息源的可靠性程度来做最终的决定。而所谓可靠性,取决于客观信息的真实性,主观信息提供者是否有相关的成功经验;
3)长期规划模糊一点,短期规划精细一点;
4)实践中需要记录和反馈:不停的检查、校正自己的规划。
04 DO IT OR NEVER
人类与动物的核心区别之一在于——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让我们思考,个体生命欲望不止是吃喝拉撒,有的人可能是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可能是自己的家庭能平安幸福度过,有的人可能想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比如马爸爸当年),也有的人可能想做一个没有太大物质追求的出家人。
不管“你想要的生活”在普世的价值观中是伟大还是渺小,严肃还是搞笑,但对于本体“我”的而言,外界的评价其实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但必须要肯定的有一点是:it‘s a real big deal for you.(“你想要的生活”对你而言很重要的,所以比起普世价值给你箍上紧箍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生活的目的。)
在此我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说普世价值就是不好的,就一定会限制你的能力和发展,而是说普世价值的要求很有可能会与个人追求产生冲突。我们要做的是不对着干,而是在二者的冲突中找到平衡,但这个平衡,需要各位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
所以看到这里,我还是希望各位能动手试一试。寻找自己最看重的生活内容,发掘一个自己过去可能未曾看到的职业路径,对未来的蓝图有一个粗略的方向和规划。这些事情撑死了花你一天的时间。但,每一次简单的自我探索都是成长的一片羽毛。
探索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后,接下来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如愿以偿?
need-to-insert-img
DO IT NOW OR NEVER.
(图源:网络,侵删)
我个人而言是非常讨厌贩卖焦虑,但有意思的是,缓解焦虑的最佳方式不是逃避,而是行动,再者,完全没有焦虑我会觉得生活非常的无聊,适当的焦虑是成长的动力。因此在此次分享的话题上,希望看文的各位有所启发。
但!我提供的思考角度也很局限,正如我们看到的:历史上更多的是“时势造英雄”,现实生活影响个人决策和发展的因素远不止个体内部动机。
因此,保持独立思考才是持续成长的本质(客观看待本文观点),共勉。
need-to-insert-img
最后的最后:今天刷微博看到“517不再恐同日”,突然想起去年今天,我站在湾湾土地上,见证了同性婚姻合法化,那天的台北,雨过天晴
Love is Love!
Peace~
周晶晶本晶
一个在心理学路上走马观花,目前正走向人力资源的白羊
“I only live once, I try anything once.”
个人公众后:【我的stayalive】
知乎:周晶晶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