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下学期,终于结束了难度很高的病理学考试,我跟待在一起很舒服的朋友一起吃了火锅,看了电影。那一天戴着我爸给我买的手套。
比起叫他“我爸”,我们的方言更习惯称呼为“我爹”。
完美的一天结束,晚上躺下刚闭上眼睛就传来舍友吹头发的声音。烦不动了,伴着吹风机声响平静的躺着,想起不知道是谁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
“害,我真是好累了。”
突然很想念从前每天放学,我爹把车停在马路边,催我动作快一点免得他停久了会被罚款。
我跑着去买两个麦当劳甜筒,我爹一个我一个。太阳很大很热,看着手里的甜筒,我难过的想:我们俩又要变胖了。
正这样出神想着,乳白色冰淇淋就融化顺手指而下,没时间再磨蹭了!赶紧舔一口再说。
哇,甜腻就这样化开了。
似乎是从有记忆开始,因为种种原因我就基本只和我爹两个人生活。周末和长假去跟外婆和我妈住,上学再回来。
记得小时候我爹和我妈常常吵架和打架,我负责边哭边劝架。家里曾经有着很大的房子,后来因为父母吵架,卖房子分开住、砸东西重新买,最后“家道中落”。
一路分分合合,吵吵闹闹,但父母始终是没离婚。
分居多年,外婆去世后我妈搬来和我们一起住,一家三口一路这样凑合着住,慢慢就从我高三凑合到了大四。
我的QQ音乐自建歌单有一张被命名为《动画片》,里面存着几乎所有我以前看过的动画片的配乐歌曲。
买完冰淇淋再往前开一段路就是一个CD音像店。我爹把车停在路边,我们往往在里面待一个多甚至两个小时挑碟片,他在电影区挑,我在动画片区挑。
结账前他看看我挑了些什么动画,觉得不好的就不买。我至今都想不通,仅仅只看碟片的封面海报,他是怎么判断这片好不好的。
回到家里,他做饭,我写作业,写累了就去看看他今晚做什么菜。他会把脸放在电饭煲喷出的蒸雾里蒸,蒸出满脸的汗,说这样对皮肤好。斜瞥一眼看到我来,就在烟雾缭绕里说:“饿了吧,马上做好了!”然而我并没有着急。
我们把吃饭的地点从饭厅搬到客厅,这样可以边看刚买的动画片边吃饭。
今天有鸡汤喝!《熊的传说》出现五彩的炫光和动物的木雕时,他告诉我这是北极极光和史前图腾;
今天吃炸酱面!当《芭比之长发公主》里的“公主”拿着画笔在墙上天马行空时,他说绘画就该这样“想画什么画什么”;
今天是我最喜欢的水煮肉片!《料理鼠王》里,主角老鼠和它的伙伴们在厨房做饭之前还在排着队给自己消毒,他“咯咯咯”笑了很久,说这个创意很有趣......
这些是我以前日记的内容。
很多国外的动画片都以圣诞节为主题,我爹就买了一棵小小的圣诞树放在家里,临近圣诞节摆出来,我们再去超市买一些新的挂件装饰上它。
我在记不清几岁以前,会把圣诞节的礼物清单写好放在树上。第二天清单没有了,但礼物出现在树下了。虽然很多礼物和我清单里写到的并不符合,但“童话里有的你也可以有”符合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车窗外的天空大部分是天蓝的。有白云时,白云像托塔、像驯鹿、像幽灵。太阳落山时,天空被染成橘红色,山边映着薄薄的雾光,不知道另一边的世界此刻是不是刚日出的清晨。
冬天的车窗覆着一层雾,在上面可以画一整排爱心,而手指尖会被冻得通红。
夏天头稍微靠近开着的车窗口,风就会直接猛扑在脸上,眼睛会被吹得睁不开、皮肤会被晒伤,但它非凡的舒心程度会让这些都变得无所谓了。
四季变换,我一直在车里和我爹讲学校新发生的事,讲老师说的话,讲路过看到的东西,想到什么讲什么。今天我们班有同学穿拖鞋来上课被老师说了;为什么人有两条腿,狗有四条腿;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中午食堂有鸡腿吃;我们老师今天上课时......
他静静地听,有问题就解答,有困惑就指点,觉得我说得不对了就说教几句,沉默时脸上都带着安静的微笑。
“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同学。”
“交朋友不要管别人家里的事。”
“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宽容一点也没事。”
......
仔细想想,好像他从没有坐下来严肃的对我说教,而是对我的教育藏在了回家路上的风景和对话里、藏在动画片的情节里、藏在我自己的疑惑和思考里。梦幻、美丽、好奇、温暖,在我奠基三观的过程里,一切美好的事物交织其中。
回家的路途像童话一样缥缈而温柔,这就是我爹陪伴我长大的日子。
从年轻时候起,我妈就贯彻着她“风风火火、享乐人世”的人生准则。说话毒舌、性格火辣,讨厌和人打交道,不管谁和她相处久了都会觉得不适,所以她愿意从“火焰山”下来同我们“凡人”交谈几句也是很难得的。她好像一匹自由自在的骏马,没法一直被圈在一个马厩里,需要在草原上尽情奔腾才行。
用自己的方式经营一个家,在我妈身上看来可能经营得并不很成功,但她“不该靠着失去自己来得到家庭”的观点,现在看来我也认为是合理的。
记得以前都是我妈接我中午放学去医院做牙齿矫正例行检查。明明一点钟检查就做好了,我妈却打电话跟老师说要排很长的号,得请一下午的假,然后我们就瞒着我爹翘课去看电影、买衣服,逛吃逛吃。
长假一起住时,她白天横扫麻将馆,晚上称霸广场舞,一整天不在家,自己自由自在。如果她赢了钱就会抽空带我和外婆去吃顿大餐。
——细小琐碎。
比起我和我爹冗长的相处来说,我和我妈的相处好像都是些零散的片段,却并不残缺。有时候一种成全需要另一种缺憾来弥补才能完成,就好像我爹晚上不能回家要我自己吃饭时,我就去小区门口买超美味的炒河粉和烧豆腐,嘈杂的人声和昏黄的吊灯在夜色里显得格外温馨。坐在路边摊的小板凳上,在上了一天课和回家写作业的这个空隙,我得到了片刻的放松。
她的缺失固然有一些遗憾,但也成全了我的自由。
可能回家吃妈妈做的饭也是一种幸福,但夜市的美味也是我不想错过的。自己的妈妈不喜欢在家里做饭,那么就换一种方式吃饭,在收获另一种生活魅力的同时,还能学会理解她。
不是没有过悲观的时刻,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没有一个圆满的家庭,只能被拉扯在同一家人的两边,常常奔波在从这一家到那一家的路上。
对我来说,大学的开始是非常困难的。对所谓“轻松丰富”大学生活的幻灭、学生工作的繁忙、第一次长期离家一人和学业上的压力...层层叠叠,覆盖在这条叫做为“成长”的道路上。好像说不上到底哪里辛苦,但每天每夜的疲惫和沮丧是切实的。
然后我发现自己学会了珍惜每一个瞬间:珍惜走出机场、父母在接机口拿着一对肯德基鸡翅走过来递给我的瞬间;珍惜过年三个人都坐在客厅看春晚、窗外有盛大烟花的瞬间;珍惜一起出门、等红灯时闻到从车窗飘进桂花香的瞬间...同时也开始不断怀念从前。
是了。或许是童年不美好的地方,塑造了我现在的细腻敏感,也让我不会也不愿错过这些终将成为回忆的瞬间。
不是没有过悲观的时刻,但比起散落的碎片,还是一张有破损但完整的老旧全家福更好,也许...也许这就是“家人”的意义。
《请回答1988》有一段台词:反正,家人是最不懂的。但是懂得了解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最终能够让人跨过这道坎的,不是鸡毛蒜皮什么都懂的聪明脑袋,而是手牵手到最后都不会放手的心。结果最终还是家人。
不管是英雄还是英雄他爷爷,到了最后一刻要归去的地方终究还是家人身边。
不管是在大门外所受的伤,还是在每个人人生所留下的伤痕,甚至是家人所带来的悲伤,最终站在我这边给我安慰的,还是家人。
《熊的传说》从一只小熊找他的妈妈开始,阐述了一个有极光、森林、瀑布和爱的故事;《花木兰》所诉说的巾帼人生,是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出发的;《寻梦环游记》的游魂飘飘荡荡,只是为了寻找家人这一件事。
精彩的、落寞的、孤寂的、热闹的......一家人通过这样那样的羁绊把彼此连接成一张网,互相拉扯改变对方的人生和个性,在潜移默化中铺好了各自的人生轨迹,这是生命的一种魅力。
虽然我还是会遗憾我妈在我童年的缺席,或者会对我爹的唠叨抱怨感到烦躁,甚至是时不时蹦出“我们家就应该分开”的想法......但每天晚上累了,闭上眼睛,仍然看到我爹在做饭,狗子倚着我妈的脚躺在沙发下,外婆在阳台腌泡菜的画面。我妈看一眼门口,然后展开笑颜得吼一声说:“回来啦!”
这是我内心深处最向往的东西。
原来,在我们最迷茫痛苦的时刻里,至少是迄今为止人生阶段这样的时刻里,支撑我们的依然是,也仅仅只是“回家”,这一件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