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帝国

有一家公司,一直伴随在小朋友的身边,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卡通形象,而现在则把超级英雄和星球大战也揽入了囊中,这家公司对中国情有独钟,连续创作了动画版的《花木兰》和真人版的《花木兰》,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迪士尼,这家公司是怎么运行的,有怎么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迪士尼的历史,迪士尼最早是1923年由华特迪士尼和他哥哥创办的动画工作室,随之而衍生出来了经典的唐老鸭、米老鼠形象;而现在的迪士尼则包含了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主题乐园与度假村、消费品和互动媒体几块内容,它们每年给迪士尼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是,17%、43%、30%和10%。

迪士尼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是:内容、渠道和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内容是链条发起的原点,传播渠道是内容的放大器,而衍生品部分,则将内容所有的价值释放到最大。目前的迪士尼市值2000亿美金左右,而内容是它的发动机。

以《冰雪奇缘》为例,这部电影制作精良,同时很有新意;在美国本土狂收4亿美金票房,全球票房12亿7千万美金。这时候,相当于迪士尼打造除了一个“爆款”,有了这个IP,迪士尼的赚钱机器就开始启动了。

首先是内容本身的钱。全球票房里,迪士尼大概能分到三分之一,光票房,迪士尼可以盈利;其次是内容外的衍生品,电影上映4个月左右,迪士尼可以发售DVD和蓝光碟。接着就是《冰雪奇缘》的锡类玩偶,还有游戏,百老汇的歌舞剧、图书等。

这里面,内容是链条发起的原点,传播渠道是内容的放大器,最后衍生品的部分,将内容所有的价值释放到最大。

我们看看这样的打法是怎么来的,从1984年到2004年,迪士尼实现了业务的一个腾飞。它从一家年收入16亿美金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年收入308亿美金的公司,收入增长19倍;利润也从1亿美金变成了45亿美金,涨了45倍。

当时的迪士尼已沉寂约20年左右,转机来源于几个方面:当时的娱乐业和好莱坞,正好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前夕,本身在经历变革;当时的迪士尼正处于低谷,历史包袱比较少,活下去最重要;同时,当时主导变革的是一个正确的人选,从1984年至2004年都担任ceo的迈克尔艾斯纳。

迈克尔艾斯纳一上任通过提高迪士尼乐园的门票价格、拼命扩张、以及推出电影录像带三板斧,仅仅四年时间,使得迪士尼收入翻了三倍,股价翻了四倍。

然而,后来由于艾斯纳形成的追求短期利益的习惯,且因为本人性格原因,使得迪士尼董事会矛盾重重,和当时乔布斯的皮克斯也闹掰了;而且从94年开始的十年时间里,迪士尼动画并没有推出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动画,使得迪士尼内部内忧外患。

这时候,新任CEO罗伯特艾格的上任为公司带来了转机,他会怎么来做选择,以新的姿态来面对挑战呢,这个我们下期来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迪士尼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