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书笔记4:写成一个故事的流程

01 面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采访

采访对于叙事故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采访技巧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例如:与受访者建立关系,使用访谈的技巧,深陷到别人世界里的参与式采访,围绕受访者构建一个世界等等。除此以外,当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背景时,采访者如何关注文化差异。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社群时,采访者的经验可能会遇到挑战,但是前面所说的采访方式依然有用,即由远到近,由浅到深,最终获得完整的故事线索,和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跨文化采访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宗教、道德价值、社会规范、仪式、禁忌、窠臼以及历史,该如何进行并获得深入的采访体验呢?

首先需要挑选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在这里设置一个侦听哨位,可以听到社群在说些什么,并感受到它的心跳。然后,找到合适的访谈者。但要收获成功地访谈,关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至关重要。以下方面是需要提醒你引起注意的:

(1)要让对方设定距离。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距离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些地方,说话的时候站的近表示亲切,而在另外一些文化中,站得太近则被认为是在挑衅。

作者维克托·梅里纳2002年访问南非,为对他的翻译表达感谢之情,他拥抱了这位翻译,然而,翻译整个人都僵住了,作者才知道,他失态了。

第二年,他们又见面了,作者想用当地击拳的方式向他表示问候,这时翻译却主动拥抱了他。他们之间达成了某种文化背景上的了解。

(2)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直视别人的眼睛或者微笑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男性记者不要向女性微笑;不要未经允许就跟女性说话;不要自动地就省掉姓氏只用名字称呼别人;要注意尊重老人。

为找到更准确和更丰富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采访者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可以用更开放的方式讨论困难的、有争议的议题,找到一个可以讨论那个社群的传统、语言、禁忌的人,找到一个能给予你诚恳回应的人。

这样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故事素材和情感体验。

除以上这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同一文化体系中报道自己人。

一些报纸常常聘请一些在美国成长的,其他族裔的记者来报道他们所属的社群状况,然而,这些记者也很难通过深入采访得到素材,因为他的族裔认为一些事情没有必要解释,都是他作为本民族应该知道的。

对于不同的文化,还要考虑面对读者的问题。要让读者真正了解所讲的故事,写作者必须要在故事中纳入必要的背景、语境,并说明某些事情到底复杂在哪儿。要理解一个社群,就必须理解它的历史,以及和它的故乡之间持续未断的关系,以求获得完全精准的事实和视角。

02 带着工匠精神去采访

还有一种采访,是把写作归到手艺活一类的采访。在书中,《华盛顿邮报杂志》专栏作家沃尔特·哈林顿讲了一个关于“一件工具的颂歌”的故事。

保罗·亨德里克森写了一本书《寻找光》,书中描述了一种“格拉菲”牌子的老相机。为了书中这两页纸的描写,保罗·亨德里克森专门去了博物馆,找到了50年前这个品牌的原始产品目录的拷贝,还有关于这个品牌的相机的宣传文献。

他又在一家古董相机店买了一台旧的格拉菲相机,他拿着它、感受它、抚摸到它的皮革,走上一遍它所有的复杂机械流程,听到它发出的快门开合和胶卷转动的声音,然后把这所有的细节都记录下来。

保罗还找到一位用过格拉菲相机的老摄影师,他说看到这位老摄影师用这相机拍东西,就好像读一首诗。这种采访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采访是足够的采访呢?

03 写成一个故事的流程

大多数作者都反复提到了采访的问题,对采访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足以说明在完成一个故事中采访的重要性。

当写作者有了充分的采访,积累了几大本的采访记录,现在我们可以进入到故事之旅的中段:开始写成一个故事的阶段了。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从前期的准备和采访中,得到一个完整的叙事弧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情节,以及具有普适价值的主题。

然后,写出一个值得写、世人也愿意听的真实的好故事。

1.从现场笔记到完整底稿

一个有经验的采访者的笔记,应该是努力写下所有可见、可触、可闻的事实,然后让这些事实完整地引领你通向记忆之路,让感觉和想法自然的走到面前。

找到整体的感觉才是写作最需要的部分。从大量笔记到形成底稿,普利策奖获得者特蕾西·基德尔介绍了她完成一篇底稿的经验供我们参考学习:

(1) 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去写,以免为那些写得糟糕的句子而懊悔。

(2) 找到一个好的开头,有时是第一句话。

(3) 开始写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采访还不够,但这时候的采访就会直指目标。

(4) 修改,无数次的修改,甚至从前面1万个句子中只得到5个或者10个句子,直至让句子自己开始增生。

(5) 当想到你写的书就要吐的时候,就到了对精确度有要求的时候了。

(6) 最后,终于到了可以开始和你的编辑讨论草稿的时候了。

2.让故事从想法到发表

《华盛顿邮报》记者和《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辛西娅·戈尼,也形象地把她写成一个故事的流程,比喻为就像上演一场四幕剧。第一幕的时候,把故事的各种要素扔到一个漏斗里,到了第四幕,故事最终成型了。

四幕剧的演出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幕:微光时刻。萌生一个想法,看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故事,就是想到“这可以是个故事”的那个时刻。

第二幕:初期探索。有了一个想法,但还缺乏一个主题。通过调研、访谈和观察,找到这个故事。同时,研究你的读者,这个故事需要抓住某类特定读者的注意力。

第三幕:漏斗中的探索。在这个阶段,要找到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提纯那些你要完成这个故事所需要知道的东西。

第四幕:写草稿。用你自己写草稿的方式,找到故事的语调,开一个好头,去掉那些不必要的材料,让故事直击目标。

04 金句摘抄

1.当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注意一下你自己脸上的表情。小心它所传达出的东西。同时也要明白,对方脸上的表情,未必表示的是你以为的那个意思。

2.不要止步于那些简单的、表面的故事,要奋力触及那些微妙和复杂的东西。

3.第一稿会花最长的时间,也最费劲。第一稿很可能根本没几段真正值得留下来的。

4.最后10%的重写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最后的10%,往往就是平庸的作品和好作品之间的差别。

5.那种恍然大悟的瞬间,需要时间的积累才可能出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读书笔记4:写成一个故事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