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麦磨面

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麦子丰收有喜悦,磨面艰难绕磨盘。

地处黄河金三角地区、中条山脚下的河东百姓人家,打点粮食想要吃进嘴里,就要磨面,磨面就要拉磨,拉磨自然很慢,所以还要排队,每当家里的面翁过了半,主妇就要张罗着淘麦磨面。

小时候,每次面粉要吃完的时候,老妈和巷子里婶子就开始互相帮忙淘粮食。他们先把粮食从粮仓里用簸箕舀出来倒在淘麦笼中,簸一簸,摇一摇,筛去尘土,拣出小石子,然后倒在淘麦箩里用箩子来回箩,一遍一遍清洗,洗干净的粮食倒进用竹篾、柳条等编制的扁圆形蒲篮(直径四尺,深约八寸)里面再冲洗,反复几次之后,待所有的粮食淘洗干净后,晾在铺好的草席上,等待晾晒干。等晒干后装进干净的蛇皮袋子里,搬到小平车上就可以拉去磨面了。

最早的时候还是用石磨磨面,大都是用驴子来拉磨的。事先要先将驴子眼睛蒙上,上好绳套,把粮食顺着磨眼缓缓地倒进磨膛,随着磨扇的转动,粮食在在石磨的重压下,被慢慢地磨碎,面粉和麦麸落在磨盘上,面粉收到大蒲篮中,剩下的麦麸再倒在磨扇的磨眼处继续磨。

一般要磨四五遍,第一遍只磨出少量的面粉,也就是头茬面,一般用来蒸白馍;第二遍磨的是二茬面,是用来擀面条或包饺子的;第三遍、第四遍质量差些,用来蒸馍馍吃,第五遍基本上就都是麦麸了。

后来村里通了电,这就有了磨面机,驴拉磨变成了电动磨面,效率大大提高了。但依然得排队,而且村子里电不稳,经常停电,每次磨面都得花好长时间,磨面等待大半夜也是家常便饭。

尤其是年根前,家家户户都要磨面,如果不停电还好,一停电,好多人就去别的村磨面,有时候大停电,淘好的粮食拉来拉去,等不到磨,到晚上大半夜,好多人还在排队等候,凛冽的寒风尽管刮着,磨面的人等得焦头烂额,也顾不上韩冷,来回风中踱步,只盼着早早磨完回去。

磨好的白面,都储存在瓦罐里,盖得严严实实,一怕老鼠糟蹋,二是舍不得,蒸馒头都是掺着玉米面,要么就是拌在野菜里面一起蒸野菜团子,我的奶奶经常把馍馍装在篮子里,用白布盖好,下放到地窖里储存,每次都只吊上来几个,因此大家都对白面馒头情有独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蒸十几篦子白面馍馍,因为出门在外走亲戚时做为礼馍要带 ,蒸的数量也多,用的都是上等的好面粉、所以只有过年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尽情地享受白面馍馍,

如今,村子里面的石磨、电动磨面机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面粉厂,人们再也不用淘粮食排队磨面,粮食丰收后也不用在大麦场披星戴月地晾晒装袋,现代化机器收割完后直接送到面粉厂,人们只需拿着轻薄的几页面本,随到随取,方便快捷。

石磨石碾的岁月已封尘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走一千,行一万,转来转去不出圈,骨碌骨碌压成面”的热猜谜语还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

本文参加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打卡第26篇,共1098字,总计44971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淘麦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