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0 日更-第七十五天

拆掉“有意义”这堵墙

大家好!

昨天,我们分享了把自己的思维从受害者模式变为掌控者思维,把情绪变化掌控在自己手里。今天,网盘,我们来分享怎么拆掉“有意义”这堵墙,让自己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1、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从小老师和家长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追寻人生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一生。但古典老师却说“有意义”是阻碍我们发展的思维之墙。为什么要这么讲?事实上,他并非让我们不要追寻人生意义,而是别把这个当“首要目标”提出来,因为它太大、太沉重,太不接地气。

大家知道,生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孔老夫子都说“四十不惑”,而让一个刚走出校门没几年的新人去畅谈自己的人生意义,他能说的清楚吗?这就相当于让一个小学生解微积分方程,他哪有那个能力啊?时间才是最好的催化剂,我们的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提升,眼界随着事业进步一点点打开。能力成熟、眼界打开,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啊。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最终目标,更在于追求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把一个个小目标成功实现,人生的意义感就能自然而然地冒出来。那么,不追求意义,我们又该追求什么呢?古典告诉我们,要追求有意思的东西。

因为只有追求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才愿意全身心投入,才能折腾出点名堂。我们享受这种奋斗的过程,不用别人推,拦都拦不住。有人愿意挑灯苦读一本喜欢的小说,小孩子玩游戏时能不知不觉地玩上几个小时,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带劲儿,就是因为做的是有意思的事情。

就拿大名鼎鼎的乔布斯来说吧,就是不务正业的典范。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就带他去修车厂。干什么呢?看修车玩儿。等再大一点,他爸爸又把他带到跳蚤市场捡破烂,在废品堆里淘出点汽车零件,翻修后卖给商店。你说这是学生的正业吗?捡破烂能让人上大学吗?

等到考上大学后,乔布斯更过分了,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他跑去别的学院蹭课学字体设计,只是因为觉得有意思,压根没想这门课有什么用。他攒了点钱,不是像我们一样买房,而是跑去印度找禅宗大师去修行,还差点当了和尚。你看,乔帮主当年就是这么不务正业!

但等到创业做苹果电脑的时候,乔布斯这些“不务正业”的经历就都派上了用场。正如他自己所说:“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给你带来循从本觉的自信。它使你远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就因为他觉得这些有意思,才愿意全身心地投入,最后才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乔布斯啊!

所以古典建议我们,趁着年轻有活力,别轻易躺平,也别轻易被“有意义”束缚住自己,找点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儿去折腾吧。要知道,没有意思的事儿你肯定折腾不成,有意思的事儿至少有一定的概率。只要用心折腾,总归会有机会,万一不小心折腾成了呢?

2、放掉人生的沉没成本!
有个著名的餐馆给应聘者出了这样一道面试题:“如果你手里的餐盘要掉下来,你根本没办法挽救,这时你该怎么办?”他们期望的最佳答案是:“那就用尽全力,把餐盘抛向离你最近的没有女士和孩子的方向!”此时,这个餐盘就是你的沉没成本,既然损失已经无法避免,那就让损失尽量小点。这里我们把这道题换个说法:“你已经确定,手头的这份工作、专业或者感情,你真的是不想要了,这时你该怎么办?”估计很多人不会像处理那个餐盘那样,用尽全力丢出去吧,因为他们舍不得。但其实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沉没成本啊。
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效应”,即根据沉没成本而不是未来价值做决策,由于害怕损失所以继续投入,最后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越是不安全感强,越是因自卑而自大的人,他们的沉没成本模式也会越严重,因为他们总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假装自己没走弯路。

2006年一次职业规划师交流会上,古典问了在座所有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拿着一个水杯,他下一步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有人说应该装水,有人说去星巴克买咖啡,还能省下一笔包装费用,有人说装满果汁和朋友分享……但没有一个人提出来,为什么一定要留着这个水杯,为什么水杯一定要装满东西?你看,大家的思维都是在做加法,我有什么,我要利用既有的东西做什么。但大家更应该做减法,先问自己:我想做的事,和水杯有什么联系吗?
每个人的内心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水杯。它就是我们前期的投入,是我们手里已有的东西。从一个角度看,它是我们的资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限制了我们人生的其它可能。如果这个水杯是你要想做的事情,那固然再好不过;如果不是,那它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你把这个水杯盯得越紧,你就越没办法追寻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论如何,请记住,不要为了一个水杯,而约束你真正有价值的生命!

3、在不断行动中绽放自己
有些人会说:“我也想做点什么有意思的事儿,我脑子里面琢磨得挺好的,就差临门一脚动起来了!”你这次见他,他这么说;你下次见他,他还是这么说。这些人已经习惯性地陷在了“等待模式”中,这“临门一脚”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这种等待模式,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基于不安全感的纠结,是不自信的表现。
在古典看来,花时间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尝试,是“穿越成本”。只有穿越能让你走向成功,而等待只能让你身心疲惫,焦灼痛苦。一旦等待与拖延时间超过了行动需要的时间,人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越等待越焦灼,越焦灼越没法行动。那这个怪圈怎么破呢?

古典有个朋友,从大机构跳出来自己创业。她一直在纠结要不要给以前的客户打电话。如果打电话告诉人家实情,她担心人家看不上自己这个刚创立的小企业,接电话不耐烦;不打吧,久不联系,那这层关系很有可能就彻底断了。为这事儿她头疼了一周,甚至开始失眠。
听完古典这套理论后,这个朋友当即起身,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打电话。用她的话说:“与其这么拖下去,还不如早点有个决断。早死早超生!”结果客户接到电话后,很爽快地给了她一个竞争机会。这个朋友责怪自己:“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惊受怕些什么?”
这就是破除怪圈的诀窍: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行动也许会让你短期很痛苦,毕竟存在失败的可能,但也有可能给你带来意外惊喜;而等待只会让你陷入长久的纠结和焦灼,失去更多的机会。所以,一旦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别再犹豫等待,直接上路吧。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全部内容到今天,已经分享完了。为什么我们活得这样拧巴和纠结,就是因为思维里的一堵堵墙在作怪。这些墙包括“听话孝顺”之墙、“不安全感”之墙、“受害者天堂”之墙以及“有意义”之墙等。当我们逐一拆除这些墙体后,会发现我们的未来豁然开朗,有了更多的可能!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拜~
摘录于《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0-30 日更-第七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