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类所有的感情一样,愤怒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仅仅只是愤怒而已。
但表达方式却有很多种。处理愤怒意味着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会有被家长强迫带去某个地方的经历。也许是教堂、也许是补习班、也许是兴趣班,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得面对。
挨过多少次揍可能不记得了,但能记住的是翻过墙后在杂草堆里蛐蛐的聒噪,拔过野草根后手心里的草腥味,大辣片留在嘴里的余甘味。太阳很晒,但自由的空气却异常的甜。
多年后,人们聊起来大都会说小时候真是个淘气包,但是没人会说一句”那是一个10岁小朋友表达愤怒的方式, 那是种无声的抗议。”
我记得我看过的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母亲教育爱欺负人的儿子时,在两个人谈话的时候,她直接推倒了儿子。儿子踉跄着站起来非常生气的问母亲为什么要推他。
母亲回答说,“没有为什么,就因为我比你强。而且以后你每欺负别人一次,我也这样欺负你。”儿子愣住了,慢慢开始眼泛泪花。
母亲看着儿子的脸,继续说,”男孩子比女孩子的力气大,这说明了我们更要好好保护女孩子,而不是利用这份力量去欺负别人,你说呢,儿子。”
一个人小时候和哥哥姐姐或者父母之类的成年人之间不均衡的力量对抗,会影响到成年后和世界的相处模式。
权力和控制一旦开始,就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之后都是在继续不断转移。和你对抗的可能就会从哥哥姐姐、父母到老师或者别的什么人,再后来是自己的伴侣、老板、同事甚至自己的孩子。
这种对抗势必会分出强弱。而健康的愤怒就是为强弱的平衡设立一道边界。在这种边界的保护下,人可以不用伤害他人或者自己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
但很少有人能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何处理愤怒带来的问题。
所以这本书用了214页的篇幅总结出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常见的11种愤怒的类型。并且按照爆发程度分为三大类型:掩饰性愤怒、爆发型愤怒和长期型愤怒。
在这片文章里,主要是了解掩饰性愤怒,从性质上来说,我更愿意称之为压抑型愤怒。
压抑型愤怒包括了回避型愤怒、怯懦型愤怒和内向型愤怒。三种愤怒的压抑程度也是呈递增状态。
在三种愤怒里,作者分别描述了愤怒者的表现方式、原因、愤怒类型的优缺,以及在如何改善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引导。
回避型愤怒者一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很少或者几乎没脾气;
怯懦型愤怒者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常见于话少沉默的父亲、丈夫:答应的好好的,就是不动;
内向型愤怒者则常见于偏激或极端的人中,像有的女生对自己身材不满意会过度节食或锻炼。
原因上,其实都源自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中国有句俗语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概也是因为这,中国的传统教育似乎更愿意教会孩子什么是恐惧。
很多人从小会被教导,生气很有损形象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甚至可能会认为你不够道德;
也会被告诉,面对不公,你的不服和愤怒只会让你被骂挨揍,有些父母也会亲身教学来告诉你:小孩子是不能有情绪的;
如果一个小朋友以不听话的形式表达抗议,往往就会听到“你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太让我失望(难过了);再不听话,爸爸就打死你”。
于是,害怕表达愤怒会让别人不喜欢自己;害怕表达愤怒会让自己受惩罚;害怕自己的愤怒会改变自己和另一个人的关系;害怕自己失控,失去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掌控感;害怕愤怒会带来的内疚感。
于是在各种恐惧中,对别人的依赖性增加,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度增高,慢慢也变得畏手畏脚,当然,没人会喜欢自己这副样子,包括自己。
我们可以把愤怒想象成一个小金字塔。第一层也就是回避型愤怒,我叫它一级愤怒。人们由于恐惧开始害怕去面对愤怒,因为愤怒意味着疼痛、恐惧和愧疚。
既然这么痛苦,干脆就屏蔽自己的感官好了——我听不见,也看不见,总之,没有生气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没有坏消息的一天就是好消息。
哪怕触动到底线的情况自己生气了,也告诉自己,多大点屁事,忍忍就过去了。
比如老板让你加班,没有加班费;不加就卷铺盖走人。你又能怎么办呢。
但慢慢积累吞下的气也让身体像气球一样,慢慢接近爆炸边缘,逐渐进入第二层愤怒,也就是二级愤怒:怯懦型愤怒。
水满则溢。
身体容纳不下的情绪总需要另辟蹊径发泄,毕竟你的脑子是脑子,身体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为了保护身体系统的运作,总得继续勉强维稳吧。
但你的脑子强迫自己不能发声, 即便张口了也只允许嘴巴挤出“好”字。那身体只好采取不配合他人完成事情来帮助那些容纳不下的情绪开路。
比如你爸妈逼你相亲,你就是没办法说不啊,只好苦着脸去了 ,但一点也不想为此精心打扮。
由于一再的对身体发出的红色信号保持着眼不见为净的状态,身体已经开始逐渐出现裂缝了。三级愤怒,内向型愤怒已经向你打开门了。
你开始没有办法好好照顾自己,慢慢的认真吃一顿饭,小睡片刻、散散步、静静看一会你喜欢的节目放松大笑;
内心开始焦虑和麻木,似乎别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了你必须去满足的命令和期待了;
可能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很多事,你总是问自己,为什么别人都过的很好,就我过成这个样子。都是我自己的错;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自残行为,开始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你开始觉得哪里都不舒服,似乎病了。
从自我忽视、到自我破坏、再到自我责备、以及自我攻击、最后到自我毁灭。
在这个过程中,从最开始你只是失去了声音,无法说出想要的东西;再慢慢丢掉了自尊,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重视,你已经主动放弃了很多权力;你开始有持续的愤怒、沮丧和痛苦;甚至连社交都出现了问题,不希望别人过多的打扰到你,又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最后开始过上了一种对自己和周围人都不满意,彻底消极的生活。
当然这三种类型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的确能带给你一定的好处。
愤怒是一个消耗时间、精力和能量的过程。而回避型愤怒也确实能帮你节省精力,能让你在选择要不要继续在愤怒引发争吵前有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如果你是小孩子,还有可能因为“乖”得到夸奖。
怯懦型愤怒能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帮你避免掉不想做的事情,哪怕只有一会,也能满足自己极度渴望独立和空间的要求。
内向型愤怒则能够减少你与别人之间的冲突,毕竟在你看来,对自己发火最安全。
但这些好处就像短暂的胜利,胜利过后带给你更多的是损失。武侠小说一句话怎么说来着,这种对自我的“修炼”太邪乎了,很容易爆体而亡啊。
网上那些什么“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不能让自己有情绪”,信了这些鬼话才是笨蛋啊。人生已经很艰难了,不对自己好点还要帮着别人一起剥削自己,这不是自杀嘛。
不过,既然有问题,就一定是要解决的。不然作者前面讲了那么多,没有什么解决办法,那 岂不是会打脸书名。
当你是处在一级和二级愤怒中时,你要让自己接受几个观点:
1, 我是可以生气的,因为人生气是正常的,要有正常的愤怒,要尊重它,这是身体的一部分,没有这种情绪是不完整的。
2, 哪怕生气了我也是一个好人,我不需要对本来不是我的错的事情负责。
3, 我有良好利用愤怒的能力,要相信当愤怒被良好处理的时候,是不会破坏关系的
4, 面对他人的愤怒时,我没必要立刻取悦或者做退让。
其次,和自己经常性的对话。
回忆自己平时生气的样子,如何站立,眼睛和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声音是高了还是低了。甚至在生气时,都可以分离出一部分自我脱离那个情绪感受自己愤怒对自己身体的影响。
多问问自己:
“都是谁告诉我生气是错误的,不好的”
“是谁用激烈、刻薄或者克制的方式表达愤怒的”
“谁让我见过我不想拥有的愤怒行为?又是谁向我展示过拥有愤怒的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跟失控和伤害别人是不一样的。”
“当我生气时,我身体的 变化是想告诉我什么”
“为什么我认为应该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好”,如果答案是社会和道德层面上是正确的,就继续挖掘,直到找到自己的羞耻感究竟来自哪里。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采取这几种方式行动起来。
1, 确保你感到愤怒的事情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有点烦人。
2, 准确的告知让你生气的人,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试试这种沟通方式“我对你生气了,因为你做的某件事,让我感到(什么样的情绪),我希望你下次可以...”
3, 即便说”不”,会让你感觉非常不舒服,也许是疼痛也许是巨大的内疚感,但依然要努力说出来。相信我,这东西一次上瘾。
拒绝别人后,也不要立刻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吧时间留给自己,静静的听会音乐也好。
4, 当你一点点把别人推开后,你的确得到了自己的空间和独立的自由,但不要沉浸在让别人沮丧的乐趣。
从现在开始,你要开始做一些决定,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不要止步不前。
5, 如果实在很难踏出任何一步,就寻求他人的帮助吧。去找一些善良的朋友。
毕竟能够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是成长和恢复的一种方式。
看到很多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高,其实我觉得这取决于自己对它的期待。如果你指望一本书能够解决你的人生问题,未免期待标准有点高。
这本书在发掘常见愤怒的方面上做的不错,至于如何改善方面要看各人的接受程度。也许在具体措施上不能兼顾很多人,但改变从了解开始。
弄清楚自己怎么回事就是与自我和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