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4

今天发现了家里人一个相处模式,说一可以二,听起来似乎更倾向于包容性强的优点。

饭点前我在楼上看书,妈妈在楼下喊我的名字,我应了一声,但是一脸茫然。

“这个点叫我,吃饭好像早了点,不知道要干啥呢?”

见没有继续喊,我带着满头的问号,试探性地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其实我在等第二声呼叫。过了好久都安安静静的,我突然觉得愧疚,但实在走不开,才打电话问。

妈妈说:“没什么事,就是想叫你下来帮忙包饺子。”

我说,还不行,这里要忙。

妈妈很缓和,让我继续干活。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这个过程也没有起任何冲突,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件事情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我可以不遵守“叫名字——给予落到实处的回应”的规则,或者说,在我家,这个规则不那么明显。

我从妈妈没有再叫我一次判断出这件事不着急,所以可以不给出积极的回应,拖一拖,先干自己的活。但其实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我先问清楚需要做什么,再判断去不去(解释自己现在还要忙)。

虽然最后同样都是没下去帮忙,后者的做法更能让这声呼唤落地,我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更心安理得一些。

我没有,直到觉得惭愧那时才决定付出行动,更多时候是受限于【便利自己】的念头而没有做出更科学的回应。


之所以突然对家里的“无规则感”有了觉察,应该是职业带来的习惯。

如果没有和学生建立规则意识,结果是灾难性的,我不可避免就会变得像老太婆一样啰啰嗦嗦还毫无效果。

如果我需要找一个学生,他没来,那么必然需要询问缘由。不会因为这次的事情比较小,就忽略不计。

询问的时候也不会着急上火,指责这是没信用的表现等。不用,通过询问,学生需要给出一个交代,同时明白,我叫了他,他需要出现,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说明,这是他跟我之间的规则。接下来,大概率不会出现叫了但人不在的情形。


我明白这个道理,在执行时却不能做到时刻坚定,偶尔会有【不用那么麻烦吧】的念头浮现。今天我大概知道了来源,我所长大的环境,并没有特地培养我的规则感。

不过还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这方面的领悟还算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