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又一次坐到三小的大会议室里,心中有诸多感慨,我与三小缘分匪浅。在这个不大校园里,儿子度过了他快乐的小学生活,这里有他尊敬的师长,有他童年愉快的回忆。得知我要来三小,他很激动,一遍遍交代,一定要代我向田老师问好。

      可惜的是,今天没能见到田老师,我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家长朋友们。

      代校长很热情地迎接了我,并非常正式地向家长朋友们介绍了我,还没到毕业季,就未雨绸缪,我被她对教育的一片赤诚所感动。

    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导入,讲到小学和初中的几点不同,引导家长朋友在假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书写”“阅读”“合理使用手机”“与孩子平等沟通”等方面进行延伸,结合具体书目和实际案例,让他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看到台下认真记录的家长,我有点恍惚,三年以前,我也曾在这里为孩子即将到来的小升初考试而担忧,三年半后的今天,又开始为他高中三年的学习而担忧,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忧患意识吧。

      有这种忧患意识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有许多家长并不明白,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并不是题刷的越多越好,成绩考得越高越好,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教育专家曲刚曾在博客中写过一个故事,他曾接待过一个来自四川小城市的妈妈,她带着12岁的女儿到北京学英语,随着交流的深入,他发现这个妈妈看似在给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却对什么是好的教育充满迷茫。

      她的女儿很优秀,在她那座小城市里是出了名的,但是她说女儿的优秀完全来自于她的监督和努力。小学六年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从未放松过对女儿的督促,稍一放松,女儿的成绩就会下滑。她很担心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监督如果不管用了,到时候她该怎么办?

      听完这个妈妈的倾诉,曲刚直言不讳地说:“作为母亲,你在教育女儿上所做的一切牺牲和努力,可谓感天动地,但遗憾的是,你和很多父母一样,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唤醒孩子生命内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在《自驱型成长》一书中提出,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

      如今的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似乎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面对着睡眠不足以及各种扑面而来的压力,他们的内驱力就被外在的各种压迫所代替,焦虑与浮躁随之而来,大部分孩子在被迫前行中不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那时儿子上三年级,学校举行家长周活动,我特意调了课去听,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让孩子们欣赏完图片之后,布置了一项绘画任务,具体画什么已记不清了,大意是要求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坐在第二排,看上去非常可爱,他最初在纸上画出一个火箭的轮廓,妈妈坐在旁边指点他,可能是说画的不太好,于是孩子就把刚画好的轮廓擦了去,拿起铅笔重新开始画。第二次画到一半时,妈妈又不满意,于是他再一次全部擦去,重新开始,如此往复几次。最终的结果是别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作品,个别孩子连上色也完成了,这个孩子却连最基本的轮廓都没有画出来。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非常大,后来我一直在反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在无意间就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内驱力本应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在外界的干扰下就会慢慢丧失。就如上一件事例中的那个小男孩,最初他是有着“我要画”的内驱力的,但在妈妈的一再干涉下就变成了“要我画”,主动性大大降低。

      如今“我要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大部分孩子处在“要我学”的阶段,没有目标和方向,在家长和老师“要更努力”的鞭策中缓慢前行。

        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难题,就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作为老师,我一直在理性地分析,寻找途径和方法;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一直在犯错与反思中来回转换。

      教育真的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我也许连它的门都没有摸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