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哀伤到骨子里的民族—日本文学物哀之美

我们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的时候

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在日本作家的笔下,有一种极为细腻的感受力

他们能将我们日常稀松平常的情景

变换为一段精彩绝伦的描写

而且日本文学家很少借助宏大的世界观来衬托他们叙事

经常出现的是通过一些生动细小的情绪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日本文学作品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美感之中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伤

这在中国、欧美文学都很少出现。

这种日本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的美感

便是“物哀”

这种独特的文字载体

也只能在日本发展壮大、

连绵不绝的延续。

日本是一个哀伤的民族

四面环岛

眼界所能及之处尽是茫茫大海

常年的天灾令日本人蒙上了一种悲剧心境

“虚无无常”的观念早已在每一个日本人心中根植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

日本文学作品作品并不热衷大团圆结局

在他们眼中悲剧才是主色调。

在日本文学的开端

奈良时代是日本深受中国儒学与佛教影响的时期

这时候出现了《万叶集》这种诗歌总集

还有《古事纪》、《日本书纪》这种神话与史料混杂的书本

其中《日本书记》完全是由汉字写成。

而到了平安时期

出现了一本享誉世界的鸿篇巨著《源氏物语》

这本书大量引用了中国的古籍典故

以及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

全本读起来有很浓重的中国古典文学氛围

《源氏物语》对日本文坛影响深远

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鼻祖

其中的悲欢离合色彩更是对日本文人影响颇大。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到了近代

由于明治维新开始

欧美文化大量倾斜

中西方文化交融

矛盾与真理不断碰撞

日本文学一反先前的颓势

一跃而就,雄踞整个亚洲

甚至于它当年的老师---中国

都有无数学子前往日本留学求识

十九至二十世纪,日本文坛全面爆发

出现了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等等

震惊世界文坛的大文豪

这一时期的作家

由于世界纷争不止、战争不断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

“物哀”的文学手法被发展到了极致。

“物哀”的凄美,是由于多灾多难的土地孕育了悲观的日本民族所产生的独特文学载体,日本由于物资的匮乏,对事物的美产生了即为细腻的观察:

黄昏的景物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出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川端康成《雪国》

“物哀”也并不是以悲剧为主色调

真情流露、触景生情等自然涌现出的情绪

以及对家人的思念、眷侣的特殊情感,都是物哀的表现形式之一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文学家

本居宣长 在《紫文要领》中

是这样阐述“物哀”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一个哀伤到骨子里的民族—日本文学物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