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常常会坦然接纳孩子犯错。
因为他们懂得,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
——木棉大学编辑部
近日,梨视频上有则新闻引发了一大波网友的热议。
一大早,贵阳某特警大队就被急促的报警电话打破了宁静。
电话那头,一位女性焦急地说:“有个小女孩被父母遗弃了,你们快来帮帮她吧!”
当警察小唐推开报警人的家门,只见里面端坐着一个眼泪汪汪的小女孩。
她说自己叫李米儿,今年8岁了,爸爸妈妈抛弃了自己,她希望被这个好心的阿姨领养。
小女孩告诉小唐:
“我先前住在美国的朋友家里,是他们买机票把我送到了这里。”
小唐问她为什么要送到这里?
小女孩说,自己的叔叔就住在附近。
小唐连忙带着女孩去找叔叔,但敲门很久却无人应答。
小唐越问越觉得不对劲,就把女孩带到了派出所,女孩这才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
原来,她早上偷跑出来玩,因为很害怕被父母责骂,于是便自导自演了这出闹剧。
这波让人目瞪口呆的操作,让一众网友纷纷表示大开眼界:
“这孩子,编瞎话一套一套的。”
“真是戏精附体啊!”
很多人却很怜悯小女孩:
“这父母得多凶啊,孩子竟然怕成这样?”
确实,小女孩犯错后宁肯让陌生人收养,也不愿意回家面对父母,
由此可见,她对父母的恐惧有多深。
庆幸的是,这个小女孩遇上了一个好心的阿姨。
但其他孩子呢?还会如此幸运吗?
万一遇上恋童癖、猥亵男或人贩子……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啊。
孩子自导自演的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但荒唐的表象背后,却藏着她对父母深深的恐惧。
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比犯错本身更可怕
孩子对父母的恐惧,到底有多可怕?
一个知乎网友自曝,自己犯错后,从没得到过安慰。
每次受伤、丢东西、被骗时告诉父母,不但得不到帮助,反而会被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渐渐地,他什么都不想给他们说了。
六年级时他去浴池洗澡,在更衣室摔伤了胳膊,怕被父母骂,就忍痛回家装作一切正常。
第二天,眼看胳膊肿得像馒头一样大他才告诉父母。
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手臂已经骨折。
而这种不幸,并不是孤例。
谈话节目《金牌调解》中,一位30岁的男嘉宾自曝有重度抑郁症,曾多次想要自杀。
他说,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在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这种自我否定,都源于父母。
上小学时,他因犯了个小错,被老师打得非常狠。
回家后,他哭着向父母倾诉,但却又被他们狠狠地揍了一顿。
爸爸一边打,一边吼:“你小子不干坏事,老师怎么会打你!”
从那之后,他无论犯错还是被人欺负,都从来不敢告诉父母。
他说:“说了又是一顿打骂,何必自讨苦吃呢?”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随处可见: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犯了错还好意思哭?”“三天两头又在闯祸,看我不揍死你!”
孩子犯了错,很多父母非打即骂或挖苦讽刺,却不知这种可怕的教育方式,
会让孩子从心底觉得“我不行”“我是坏孩子”。
这种不被接纳的糟糕体验,除了让孩子害怕父母,还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或愤恨,
要么变成讨好人格,要么冷血薄情,终其一生,都很难摆脱不幸的悲剧。
英国有句谚语:
“小错可以防大过”。
孩子犯错,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比犯错本身更可怕的,往往是他们对父母的恐惧。
孩子犯的每个错误,都是成长路上的阶梯
一个抖音网友分享了儿子犯错后爷俩的对话:
儿子回到家一脸的沮丧,父亲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
儿子愁容满面地说:“我最喜欢的书在学校弄丢了……”
父亲问儿子:“你现在是不是特别难过?”儿子点点头,满脸的委屈。
父亲又问:“以后你该怎么做呢?”
儿子低声说:“看完书后要放回书包里。”
父亲再问:“那现在你想怎么办?”
儿子说:“我想重新买那本书。”
父亲却回答:
“我现在不能答复你,我要考虑下,明天再决定是否给你买。”
短短几句问话,父亲就知晓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还引导他思考避免犯错的方法,堪称经典。
樊登曾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一书中说:
“孩子犯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父母如果表现得友好、理解和关心,孩子就能在错误中找到更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确实,优秀的父母,都擅长把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变成他成长路上的阶梯。
科学家史蒂芬•葛雷曾自述,自己强大的创造力,跟童年时母亲的教养息息相关。
他两岁时,曾不小心把一瓶牛奶撒得满地都是,但妈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问他:
“孩子,你制造了混乱后,最好把它清理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拖把,你选哪一个?”
葛雷拿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清理。
随后妈妈又说:
“现在我们再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动它呢?”
在妈妈的引导下,小葛雷懂得了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就能保证它不会掉。
妈妈的正确教导让葛雷明白:“哦,原来犯错还可以学到知识啊。”
成年后,他在实验中从不怕错误和失败,最终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罗曼·罗兰曾说:
“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我们不妨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变成他增长见识的最好机会。
让孩子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成为他通往成长路上最坚实的阶梯。
允许孩子犯错,是父母最好的修行
作家黛安∙德威尔在自传中自诉,
从小,自己就活在妈妈非打即骂的恐惧中,
这导致自己成年后,也常常控制不住对犯错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他们。
一天,她整理房间时,找出了一张泛黄的笔记纸,上面写着:
“当我变成妈妈后,我绝对不要打孩子,对他们大喊大叫,骂他们搞砸了一切。”
七岁的生日愿望让黛安发现,她竟在无意中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黛安开始有意识地自我观察,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她就在心里告诫自己:
“冷静、冷静!”等情绪平和后,和孩子的沟通也变得轻松了很多。
黛安坦言,在允许孩子犯错的过程中,自己也完成了自我的修行和救赎。
像黛安一样的父母,有很多。
面对孩子犯错,我们往往很难抑制“河东狮吼”的冲动,我们也常常迷茫,
到底该怎样帮助这个老是在犯错路上撒欢的“神兽”?
知乎上,一位教育心理学硕士指出,孩子的错误往往分为3类:
一、无心之过,比如打翻了牛奶,撞到了人等,往往是孩子的粗心和鲁莽所致。
二、无力之错,如撒了满地的饭粒,穿错鞋子等,多数是孩子的能力不足导致。
三、故意犯错,往往隐藏着孩子几个目的:
寻求关注、行使权利、报复行为、自暴自弃。
幼儿心理作家黄杏贞的3个“万能提问法”,则能迅速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思考怎样改正:
你觉得自己的行为怎么样?
你打算怎么做?
以后如何避免这种事情?
黄杏贞指出,
问题1能引导孩子自我反省,让他自己发现错误,
第2个问题则让孩子思考弥补的方法,培养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个问题是让孩子自我总结,并作出承诺。
孩子犯了错,关键在引导。
这世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卢那察尔斯基说:
“犯错误是取得进步必须交付的学费。”
好的父母,常常会坦然接纳孩子犯错。
因为他们懂得,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为人父母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