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话题讨论】这些现象,你怎么看?

在生活里、工作中,我们都渴望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殊不知,我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尤其是,只有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发展壮大,我们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不知,这些问题,这些现象,你发现了吗?对此,您又有何妙招,欢迎在文末留言。

教学计划的制订与管理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上,我想,很多学校都会存在这样的共性问题:教学计划与实际工作两张皮儿现象、教师个人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缺少必要的考评。计划制订后有束之高阁之迹象,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教学计划。开学初我们往往会精心制订各项工作计划,还会在班子会议上对计划进行逐条的讨论,制订相关活动的行事历。但往往上级的工作计划来得有点迟,使得工作计划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增加。看看这个很有必要,看看那条也不错,使得教学计划有增无减。

在计划执行过程,计划也会被突如其来的各种上级活动所打乱,不得不为其让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

备课组与个人计划。每学年开学前,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班。老师拿到学生名单时,对班级学生一无所知。但学情往往是决定你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学校要求提前制订教学计划,势必与班级实际学情不够稳合。

每学期开学前,不妨这样做:各备课组可以通过研讨,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备课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班级学情制订个人工作计划,这样既在大方向上实现了与备课组的整体统一,又能体现个人、班级的实际情况,使教学计划更具有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教学计划落实情况的考评。每学期,不妨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计划落实情况的逐项自评与互评活动。制订计划时,我们都是充满了美好的期待,那么期末了,可以让老师们在活动中进行了一下交流与反思,既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互相汲取好的做法,实现了对本学期更好的总结。相信,工作总结一定会写得更加深入浅出。

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执行

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执行上,面临的唯一问题便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专业课不能足额开设。于是出现了同一个学校两张课表、三张课表的现象。这么几张课表如何使用,相信大家自然都懂得,哈哈。

近两年,虽然招教、特岗每年都要进行,也有大批专业教师涌向一线,但还是供不应求。音乐、美术貌似当前还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体育、科学教师乃是每位校长的“最爱”。体育课也只能有非专业教师取而代之,教授科学更是成为了数学老师的兼职所在。

在全民倡导阅读的当下,学校在阅读方面还是毫不惜力的。晨读、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开设,亲子阅读活动、阅读成果展.......语文老师成为了学校阅读活动的主力军。

期末开展的阅读测试与晨读抽诵,成为了检查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最佳方式。整本书读了没有?经典背诵了没有?都要进行比一比,评一比,每位学生都会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个体的阅读能力分值,也会将班级成绩量化考评到相应的老师,以此推动学校整体阅读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的运行与管理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相信,各个学校都对课堂教学制定了较详细的要求,即便如此,课堂教学的过程却往往会因管理落实不到位,出现种种现象:教师备课一套,上课又是一套;有的教师备课很认真,而上课却时有把握不住重点,把握不住课堂纪律.......

其实授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如果我们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控制,使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不仅可以提高课时效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坚持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会成为名师。”教案检查可重在看教后反思,看老师是不是真的能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作业批改重在看评语,是千篇一律,还是对文本充满了针对性;批改手册重在是否能够抓住不同程度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处理好这些共性问题,就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这些常规的检查,都要对教师进行评价反馈,让老师们看到工作的差距所在。看到,才会有行动,如果连看到都没有,如何树立方向与目标?

借用外力,让教师站稳课堂。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听课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推门听课、校长点课、青蓝工程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把听课成效纳入教师个人评价,同时计入备课组、青蓝教师的评价中,“知识分子”都是爱面子的,哪个人愿意成为团队的“拖油瓶”?教师在反复的听课、评课中一定能得到快速的提升,人不“逼迫”不成长呀。

我们布置作业基本是按中等学生的能力来布置作业,成绩差的一个难题可能就要做很长时间,而会觉得作业布置多了,而优等生很快就完成了。因此要关注作业布置,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分层要求(虽然这不是一种新提法,但现实中落实的并不好)。

教师布置作业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布置能揭示规律和方法的作业,不要布置简单重复性题目;要布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兴趣的题目,不要布置教师一时冲动决定的题目;要布置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巩固提高的作业,不要布置充数作业。作业的辅导也要集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结合,不仅应有后进生的个别辅导,也应有优生的辅导。

教学质量的管理与提升

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只有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才有优质的教学质量。

建立以“教务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为主线的教学管理系统:负责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包括常规教学检查、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评价等,将这些工作量化为教师积分。以“工作有计划,目标有分解,落实有措施,结果有考核”为原则,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做好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工作。

    关注教师个体备课。教师备课既要备“教”也要备“学”,这一节课,班上学生的状况是怎样的,要进行研究。我这个班上是优生多些,还是后进生多些,那么如果按照中等水平的授课,对后进生要强调些什么,对优生应该怎么样提高,否则是后进生也掉了,优生也掉了。此外,备课可以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的来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

    关注上课,将课堂教学管理纳入常规检查及教师工作量化评估中。规范随堂听课,形成运行机制,建立相应的“听课管理制度”、“校长点课制度”等,将听课的等级评定纳入教师的个人评价、及备课组的评价中。这样一来教师就不会忽视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全程监控,才能强化课堂教学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以校本培训为突破口,提升团队凝聚力。每学期根据学校实际还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到位,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开展“优秀备课组”、“优秀学科组”的评比活动,对各备课组、学科组的工作和效果进行量化考评,在推动团队优质发展的基础上,带动个人的快速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331【话题讨论】这些现象,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