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评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特点

庄挚恩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几乎是所有读者最熟悉的角色。单刀赴会、刮骨疗伤等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来自于关公的故事当中。虽然故事中些许不是史实,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关公是豪爽、直率、性格单纯的一个人。可是,我认为关公的真实性格并不如同他本人的外表一样单纯完美,而是复杂、具有两面性的。

    纵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经历,我把关羽的性格总结为勇、义、傲三字。

    关羽的万夫不当之勇,是不需要解释的,“武圣”当然具有远超常人的勇气。“单刀赴会”,“刮骨疗伤”等事件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勇”。

    可是在我眼中,勇并不是关公身上最难得的品质,一个忠义、正直、说一不二的人才真正令人敬佩。关羽一生永远遵守的底线,就是要有义气。不管是敌人还是朋友,有仇必报,有恩永记,这一点分清了,才是大丈夫的行径。曹操从华容道中逃走,全靠关羽的的仗义报恩,读到那个地方,许多人都扼腕叹息:如果当时关羽下了狠心,三国中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蜀国。可是我认为这是必然结果,以关羽的性格,为了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是一定会放曹操走的。如果他杀了曹操,他就不是那个千百年来“义”的化身了。

    说完关公性格的优点,再来说说弊端。关羽是一个骄傲、时常听不进别人劝谏的人。诸葛瑾替孙权世子来到荆州求婚,并共商破曹操的计策。但是此时关羽却妄自尊大,对着诸葛瑾一顿臭骂,一并表示了对孙权的轻视之心。这一行为明显触怒了吴国,于是在那时吴国和魏国结成阵营,将荆州夺去。关羽的骄傲轻视导致了外交上的失败。

    吴国名将陆逊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将。关羽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以“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一句表达自己的轻蔑。可他又如何能想到,最后把他逼入死路的人正是陆逊。关羽的目中无人,让他大起轻敌之心。

    当关羽濒临绝境时,谋士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公霸气地回答:“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勇是真勇,可是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如果关羽能够放下架子,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依照自己的性格处理问题,蜀国就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有力的助手。

    关羽的勇、义,是世人中千金难买的品质,可是他的骄傲自满,也是世人常犯的毛病。关羽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具有两面性的人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评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