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让科学走进教育

2020年,没有想到会更换工作,没有想到小学的工作也是如此不容易,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的前辈们教给我的技能,让我在这所小学里面几乎马力全开地发挥出来。这些技能有些关于考试,有些关乎教学,有些关乎管理,但是让我受益最多的是我学习的课题研究技能。

一:偶像来到了我的身边,徐校长激发了我的研究动力。

2008年工作后,我在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屡屡受挫,几乎狼狈而逃,能让我坚守在教育一线的是南京的一位老师--吴非老师。我读完了他的《致青年教师》《不跪着教书》《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盏盏的灯》,凡是我能买到的书,我都买来一一阅读。如果说,我在大学阶段学到的是理论上的教育,那么在吴非老师的书里,我看见了教育的现实,我在这位老人的书里,学到了一线老师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

徐炳伦局长担任学院附中校长的时候,将吴非老师请到了泰安,请到了市政府的会议室里。那一天,我跟学校的老师走进会议室的时候,看见讲台上那位老人的时候,激动地满眼泪水,我聆听着他的每一句话,聆听者他为老师们解疑答惑,甚至都忘记给他拍一张照片。如果说,我也有偶像的话,吴非老师绝对是我的精神支柱。后来,跟孙明霞老师一起去德州参加‘明霞教师联盟会议’的时候,孙明霞老师再次将吴非老师请到会议现场,我非常幸运地跟吴老师对话,吴非老师说:“小伙子,你比我重要。”这句话,到现在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响。

徐校长在一次会议中中,引用了教育家索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徐校长,指着背后的多媒体,对老师们讲:“使用多媒体,学生就会接收更多信息,他们的理解难度就会降低。课件质量越高,学生的兴趣就越多,老师们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我记录教学,不断研究,跟徐校长将我的偶像,请到了我的身边,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对老师培养的决心是分不开的。感谢校长们,感谢吴非老师。

二:理清教育常识,孙明霞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做研究。

从开始写作至今,文字已经过百万了。如果说,学校为我们开辟了研究的土壤,那孙明霞老师就是我最好的老师。孙老师,让我明白必须坚持写作,必须不断挑战。

我写文章,一直想发表,但是孙老师一直说,不着急。多年以后,我真正明白了孙老师的苦心。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是功利的。我希望通过写作,发表文章,也能像书中的教育家们一样光彩。但是,孙老师始终告诉我,不着急发表,写好了会有人找你约稿件的。

从2014年到2020年,我写了7年了,因为没有功利心,写作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给我一台电脑,或者给我一张纸,我都愿意随手记录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那些无处安放的思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当我在记录的时候我的心是平静的。我一边记录我眼中的教育现实,一边思考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边想方设法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怎么办?学生成绩提不上去怎么办?班级管理有没有好的方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我的笔下记录下来,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在我的文字里记录下来,我不断尝试,不断优化,终于我都逐一找到了答案。

与写作的要求不多相比,孙老师给的挑战是不断升级的。孙老师不断让我参加各种演讲活动,我记得开始的时候,孙老师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后来是3周,后来是2周,有一次孙老师忘记通知我了,我仅仅用了15分钟,就把自己的演讲稿准备完毕。那稿件,当然不是现场写的,是我从几百篇随笔中挑选出来,没有孙老师对我的历练,我是很难做到。

2020年,我考入了新的学校。学校也让老师们进行了一次新教师演讲活动,我按照从孙老师那里习得的方法,从几十篇自己新写的随笔中,挑选了几个画面感极强的镜头,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现。

三:按部就班地指导,袁承印老师建构了我的语文教学思想。

我非常想再次参加袁承印老师的名师工作室会议,非常想。

离开了附中,离开了孙老师和袁老师,对我来讲是非常大非常大的损失,这两位老师在我心中是名副其实的名师。

袁老师的名师工作室会议,是我们这群年轻老师成长的摇篮。开始的时候,我因为班主任工作多,偶尔会调不开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明白,在单位里有这样一位老师能够坚持帮助年轻人成长,是多么不容易。袁老师每周听课,每周讲评,并且会安排老师交流教育想法,在这看似普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年轻老师都得到了成长。袁老师,要求老师们写自己的教育心得,我也在这样的研究中取得了进步。在一次创新课的评比活动中,我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一轮比赛下来,我写了十几篇文章,收获非常大。袁老师,每一轮都给我提出建议,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方向。

换了新的学校,学校要求年轻老师编辑微信公众号,我负责撰写语文组的评课文章。我不会写,于是我就跑到了中国知网上,将袁老师的文章都下载下来,逐一分析,看看袁老师是如何写的。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撰写的文章的质量越来越高,如果说没有袁老师一直以来的教导,我可能没有语文教育的思想,不知道如何记录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加不知如何进行语文的公开课。现在我写作中用到的小标题,还是袁老师11年前教授的。

我一直有一个计划,就是跟着袁老师学习一下修改文稿。这7年,我写了很多的随笔,但是这些随笔都是记录我一时一刻的发现和想法,很少有能拿得出手的文字。

四:近距离接触教研,张利老师让我发现课题研究的魅力。

张利老师制作了课题,利用荣誉激发学生的成长。张老师找我的时候,我原本以为课题,多少有些遥远,好像很从将研究的理论变成现实。但是,张老师说,他并不是有理论,他是用20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可以使用荣誉,促进学生的成长。

张老师几乎年年都是优秀班主任,他说管理班级并不是难事,只要找准了班级管理的方法,是可以不断促进学生成长的。对于学生的成绩管理,张老师自己建构了一个数学模型,他将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数学计算,每次学生们进步的表现,都能在这个模型中展现出来。成绩高的学生,在这个模型下,不敢懈怠。成绩低的同学,在这个模型的激励下不断进步。那是,我第一次对荣誉激励的制度着迷。

孙明霞评价张老师说:“张老师一直在我教育留白。”按照张老师的荣誉激励方法,优秀的学生们不断进取,他们愿意去争取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自控力差的同学,也不断洁身自好,他们不断给自己树立发展目标,希望为班级争取荣誉。学生们明白,老师的良性管理,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的。学生们不断进取,班级年年优秀,张老师自然也是年年优秀。

换了新的学校,一年级有几个学生不好管理。不断有老师给我提意见,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我对严格的尺度理解不够,对学生的把握理解不够,十分头疼。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张老师的课题,利用荣誉激励学生的成长。于是,我想到了这样的方法,先找到学生的优点,给他赋予一定的价值,然后让他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下面是我的一个案例:

班级虽然一直跑步,但是由于对学生的理解不够,一直没有能选出一位既能跑步,又能喊口号的学生。今天跑步的时候,刘董兴一直反复地说:“我能喊口号,要不然我来吧。”,我说:“那就你来吧。”结果,他果真把口号喊起来了:1-2-3-4,12--3--4。虽然开始的时候,技术不够熟练,但是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已经开始跟着他的节奏喊出了口号。跑到第4圈的时候,我们调整了一下节奏,班级同学们的节奏,已然十分整齐了。同学们的口号,响亮。刘董兴同学,还说:“老师,我们还得喊点别的口号”。跑步结束后,刘董兴一直反复找老师确认:老师,明天还是我来领着大家喊口号么?以后一直是我领着大家喊口号对么?

当这个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尊重,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使用荣誉激励的方法,让这个坐不住的学生,在教室里坐下来,让这个在队伍里转圈的学生,明白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班级的荣誉。如果没有科研,我可能只能对这学生怒吼,我可能只能对着家长抱怨,如果说对转换这个学生用对了方法,那我必须要感谢张立老师。

感谢那段教学经历,让我看见了教育的美丽风景。

感谢那些优秀老师,让我学会用课题研究来面对教育中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让科学走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