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小科普

(以下内容非本人原创,是本人抄袭某大师的言论,并转为文字版而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告之修正。)

       古代的中国怎么选拔人才呢?在最开始的时候,一直都是被贵族,大臣所垄断的。他们这些人都会依附在皇帝身边成为大臣。在汉朝,这些称为郎官。比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司马迁,苏武牧羊的那个苏武。这些都是郎官出身。而这些人才有资格近距离跟皇帝呆在一起,并被封官。

       垄断一直到了东汉时期,才开始有了一些寒门子弟被封官。到了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贡举。贡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地方官府,乡里选举推荐出来的人。所以差不多你理解为一种进贡人才的方式叫贡举。那一般推荐一些什么人上京当官尼?其实,推荐的都是一些有德性的人。于是,就有了一种东西叫做孝廉。当然,推举的制度就叫举孝廉。孝廉简单地说就是孝顺与廉洁。

       到了魏朝就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也就是九品官人法,是曹丕订立的。成为了有法律意义的制度。从此以后,先从地方去推举一些人才出来,要由中正来考核。这个中正是什么呢?中正也是当地被推举出了有声望的人,那当然也是一些名门贵族了。这种人为的考核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的,最后当官的都是有钱人或者贵族了。顺理成章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必然局面。

       这里必须说一下,知识被垄断是原因的。为什么很多人都把孔子说成是伟大的教育家呢?因为,他提倡了平民教育。在当时知识是很昂贵的。你想要一本书,必须先有一本书,然后再给你抄一次,多可怕呀?那时候还没有印刷术的。孔子的时候是竹简,用刀刻。。。所以你要看书是多艰难的一件事情。就算你用纸有笔,你从什么途径获得书本让你去抄呀?所以提倡平民教育的想法挺伟大的。但总的来说在古代的中国,知识一直都是被垄断的,都是被那些贵族所垄断的。这是真的是物理问题。而且,在儒家影响之下。不止是儒家思想。其实,每一个行业就算当官,也会有其规则。一个继承者必须要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培养自己,就好像我们现在看美国电视《纸牌屋》的样子。政治家多数是专业政客。一毕业或者读书的时候,已经是在从事政治这个行业。于是,圈子里那些规则他们都非常了解。古代的中国也是这样。你做一个行当,你都不了解里面的规矩,没有相关的人脉也是做不了的。所以,你会看到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是父传子或者家族经营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的内在规则,还有很多的习惯,一个外人是不懂的。每个继承者必须要从小在相关的环境中培养熏陶学习。

        回到正题。这种知识垄断会造成很多的麻烦事情。最后,在隋炀帝的时候就打破这样的局面,他发明 了一样东西叫考试。这个就是最开始的科举制度。在当时科举制度里,凡是中举的,都称为孝廉公,因为这一时候的地位就是被举孝廉那个地位,还有一个叫公車,因为在汉朝,你如果被地方政府推举你上京当官,政府就会出钱拿一辆车送你过去,所以这叫公車。最有名我们听过的叫公車上书。

        这一套制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因为,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利益矛盾的。譬如贵族天生就有父荫,简单的说就是继承自己老爸的特权,有封爵,能直接当官的,然后他们也可以去参加考试的。于是,他们就会跟那些寒门子弟一起争夺。一直到了武则天就有了一个新的规定,减少有荫皇亲国戚的考试的名额,而参与科举考试的大部分来自寒门子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武则天看到了大多数寒门子弟,都是比较用功比较刻苦的。而且人数多,那么出来的人才的几率就会高,她应该是这么想的。

      到了天阿姨的时期,基本上这一套制度就定下来了,每四年考一次。除了四年一次的机会,还会有一种机会叫恩科。什么叫恩科了?恩科就是皇帝登基,或者太后六十大寿之类庆典。反正就是皇帝心血来潮庆祝什么事情,就另开一场科举考试。四年一次,凡是子卯午酉年的秋天都会开考。子卯午酉看不懂不重要,这个是十二地支,就每隔四年的意思,古代人是这么分辨的。因为,是秋天考的就叫做秋闱,一般是在乡里考的,所以也叫做乡试。考完以后第二年的春天继续考,就叫春闱。这一般是省里面考的。那么到了省考就非常厉害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些什么全省状元之类的,考上了就是中式进士了。录取人数每朝每代的规则都有点不同。明朝就定额300人。到了清朝就不定额。反正考中了就参加殿试。殿试就是最后的考核了。这个也是武则天发明的。

      那么考试内容呢,一开始是丰富多样的,什么都考的,经书,算数,可能画图都有了,但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就是考秀才。秀才是个固定科目,很多人应该不知道。在隋唐时期,内容一般为诗赋。后来王安石觉得。这个写诗作赋跟以后当官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就把内容改了。想着怎么能判断一个人当好个官呢。那这个人必然要读通圣贤书。那么,考试内容就开始考经义,也就是考四书五经。到了朱元璋,变成了八股文,一直到清朝科举,内容都没有变过了。

      最后,来个冷知识。科举制度经历了1600多年,每四年一次,差不多是400次的考试加上恩科就是500次左右的考试。而其中有一次考试,是光芒四射的,在宋仁宗的嘉佑二年的考试,被称为龙虎榜!主考官是欧阳修,考生有苏轼,苏澈两兄弟,还有曾巩,曾布两兄弟。四个都是唐宋八大家。还几个理学家与后来的朝中重臣,程颢,张载,朱光庭,吕惠卿 章惇等。想一下就知道多厉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举制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