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之十七:性相近习相远

    论语阳货第十七共26章,1014个字。我认为,本篇主旨即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关键少数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本性相近,究竟是能进步到上知还是堕落到下愚,主要看后天之修为。

  开篇,是孔子自己的三个小故事。一个讲述季氏家臣阳货(阳虎)与孔子的对话。阳货这“二货”趾高气扬说:“嗨,你过来过来,我跟你说说人生的道理。”然后就一通侃,说,你老孔有本事不用能叫仁吗?不叫仁;你老孔愿意从政但又总是失去时机,这叫聪明吗?不叫聪明。你看看,你看看,时光如水,日月如梭,赶紧抓紧吧!孔子让他说得心烦,实在不愿听他再唠叨,就说,好吧好吧,我马上就去考公务员啦。但孔子此时心里肯定在说:我是上知,你是下愚,咱俩有啥可说的,有啥可说的呢!!

  还有个故事,有个名叫公山弗扰的季氏家臣在封地费邑反叛,招呼孔子去帮忙,孔子就想去,被急性子敢说话的子路拦住,说老师你去哪不好非去为叛匪服务?孔子强词夺理说,那万一我能感召他,从而恢复周礼呢。无独有偶,晋国大夫佛肸(音必西)在中牟反叛,招呼孔子去帮忙,他又想去,还是被子路拦下,孔子仍是强调说,我自身免疫力强,不会同流合污的。再说,我总不能老这么呆着,只当个偶像吧——这两件事,孔子似乎都是现身说法,言外之意是:我是上知,即使身陷叛军叛匪之乱境,我也是洁身自好,污泥不染的。

  那么,一个人,如何不失本性,通过良习来陶冶情操,永葆善良,最终成为君子甚至“上知”呢?孔子给出了清晰的路径。

  先要远离以下七种人——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上者,勇而不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

  其次,还有以下十种人不能走近——

  其一,色厉内荏者——外表装得很厉害,很强大,很能干,其实内在很软弱,很渺小,很无能;

  其二,乡原(愿)者——一个乡村里巷里的所谓“善人”,“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其三,道听涂说者——刚刚听到一点圣贤之道,未加反思学习,马上在路上就传播开来;

  其四,患得患失者——得不到名利时,担心功名不成;得到以后,又担心有一天会失去。

  其五,巧言令色者——说话花言巧语,让人听着舒坦,满脸都是讨人喜欢的神色。“巧言则无实,令色则无质。”

  其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吃饱了饭,整天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的人。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其七,近之不孙(逊),远之则怨者——亲近不行,疏远也不行。不逊和怨恨皆因发乎情而不能止于礼,情重而礼疏,所以难养也。

  其八,四十而见恶(厌恶)者——皆因虚度光阴,没有能够及时进德修业。

  其九,狂也荡,矜也忿戾,愚也诈者——随意放纵,随意愤怒,随意欺诈。

  其十,以紫夺朱,以淫乱雅,以利口覆邦家者——总之是以邪压正。

  除了以上“消极防御”,积极层面的修为上,一个人该怎么去“主动进攻”,最终成为“上知”呢?孔子说主要应该砥砺和涵养以下品德。一方面是恭、宽、信、敏、惠。这样做的好处是“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说做到这五条,可以为仁啦!另一方面是仁、知、信、直、勇、刚。孔子还强调,养成这些品质的同时,还需要学诗(诗经),学礼,学乐,从而达到仁和道的境界。孔子对伯鱼说,不学诗犹如面墙而立,眼前一片黑暗,几乎无路可走。孔子对弟子们说,学诗,近的可以侍奉父兄,远的可以侍奉君王,最起码还可以增长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呢。孔子说,学礼乐,不在玉帛和钟鼓这些表面的华丽和热闹,而重在内心的诚敬。

  如何理解“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在本篇中做了明确的回答。当然,孔子有莞尔而笑的戏言,也有“予欲无言”的感叹,更有“欲往”和“辞以疾”不见的矛盾心态,一个生动形象的孔子就仿佛站立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他的语言和思想穿越千年,放射出夺人眼目的光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心得之十七:性相近习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