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自己| 焦虑背后的自动反应机制。

继续昨天的话题:

人为什么会焦虑?

我举个例子:就比如在刚刚,我的手机跳出一条信息。标题是:我是如何在一个月内自律从156斤减肥到116斤的?

于是我不由自主的点击进入看了这篇文章。虽然我并没有156斤的体重,但我的内心向往100斤左右的清爽身姿,但自己迟迟没有建立起运动的习惯。所以这篇文章的标题足以吸引我点入。

请注意:看完文章后我很焦虑,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意识想得到那个“果”,就是瘦下来的美好感觉,也就是产生了欲望。

但我的潜意识却产生了自动的思维和情绪体验:运动了那么多次都没有成功。我做不到…

请看,我剖析自己:这就是焦虑的产生:

想得到的,但自己的能力做不到,这之间的差距形成了焦虑。实则也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责怪和愤怒。

有意思的是,当我看到这篇文章前,我正在看《微习惯》这本书,里面提到一点让我深有感触:

制定一个微习惯,一个足够小的目标,小到100%不可能失败,小到行动的时候不需要耗费任何精力和意志力。

比如想养成早上喝一杯水的习惯,那怎么办,先做到拿出杯子。

比如想养成运动习惯,那怎么办,俯卧撑做不了先趴在地上。

哈哈,读着读着我都自己笑出声来了。是的,一直以来,是我们给自己设置下太多目标。有的目标设置得不符合实际。从而产生了实现不了目标之后的“无能感”…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很智能的,当我们感觉到“痛苦”和“挣扎”时,我们就会启动自动的默认装置,随时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

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以每秒11000000次的计算速度捕捉着我们的任何一点点感受,对他们而言,只要感觉不舒服就“撤”“撤”“撤”…离苦得乐的本能反应是多么强大。

微习惯看似有点搞笑,但背后却有着深刻的道理,因为他深知我们大脑和潜意识的默认设置,把目标设置得足以小,小到潜意识都没感受到做这个行为有什么不好…

然后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这一根正向好习惯的神经元细胞链接越来越粗壮,粗壮到像呼吸那么自然的事情,那么这个习惯就算是养成了。

就像现在早晚刷牙,应该不会有人觉得不习惯吧。呵呵。

反观自省平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父母的不合理预期,而孩子还在成长过程中,当他够不着时,如果我们没有学会主动放低目标,允许孩子一点点来,那么孩子的本能脑就会抵触,就会有畏难情绪…那怎么办?

给孩子设置目标时一定要合理,哪怕刚开始小一点,慢一点,一点点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建立,每天一点点地养成好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剖析自己| 焦虑背后的自动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