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1967年(25岁) 文革期间因家庭因素受到严重冲击,做过业务推销员、塑料印刷工等。
1974年(32岁) 调入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授中国画和美术史,业余研究义和团历史,与李定兴合著长篇小说《义和拳》。
【01】初读《无路可退》的原因
最开始接触这个作者,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只是听过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个画家,但看到这本书的题目,贴合文化10年的题材让我很有阅读的冲动,于是就动手买下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在东南银通那时候,就有很大的震撼,我相信朋友圈可能还能找到我发的部分感想。
越是禁忌的东西,对于年轻人的好奇心越有冲击力。
特别是这特殊的十年,简直就是一个改天换地的动荡,而对于年轻时候的我来讲,这是一个致命的吸引力。
所以我很早就在收集部分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试图去接触跟了解,但在这本书里真正受到震撼。
【02】整体的感受
冯骥才作者,他有一个系列的题材,每本书写10年的经历和那个时代的产物。
而这本书正好介绍了文化10年的经历,从第1年的大扫荡到人人自危,阶级斗争,上纲上线的大环境。
从绝望中的无可奈何到人人自危下的寻找希望,从精神的贫瘠到自娱自乐,享受生活的自由。
仿佛在这其中告诉人们,生活的真正样子就是在苦难中活出精彩,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这一切的成果都需要自己来缔造。
在苦难中放弃,才是真正的绝望。
我们现在的生活从总体层面来讲已经是非常幸福。
但在这个时代下的个人,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我们称之为生活的必经之路。
比如说:年轻人必定会经历的阶段是有时间没钱,有钱没有方向,有学识暂时得不到展现。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矛盾,自我内心的矛盾等等。
这一切的经历和作者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行的,当我们感到痛苦、感到绝望时,可以试着从这本书找到答案。
在痛苦中坚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苦中作乐,从自我认知层面,它可能就变成一种生活的享受。
活了30年,曾经以为自己是生活的主角,后面才发现可能只是配角。
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成为救世的英雄,后面才发现,做自己生活的英雄就很了不起。
【03】文化凋零的十年
作者讲到自己家中的一切物品被查封,连思想和意识形态都被阉割,精神极度的匮乏。
在黑夜的晚上,躺在床上瑟瑟发抖,就担心祸从天降。
有时候作者的胆子在那个时代也确实可以用胆大包天来形容,他自己讲到有一种叫秘密文学,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小说、诗歌、画作的内容,写完之后藏在非常隐蔽的角落里面。
就像我们今天藏零花钱一样。
人与人的关系已经处于非常微妙的状态,你都不知道最好的朋友、学生或邻居可能就在某个场合检举你,从而受到批斗。
文化的凋零在于批儒、倒资等。
突然感觉自己两个书架的书现在还存在是非常的幸运,在当时是非常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写到这里不禁看了看自己的两个书架,心中有一股内疚之情,最近半年对于这些书籍太不珍惜了。这么一笔财富应该去运用起来。
我们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的幸运,这是这个国家给予我们的安定与繁荣。
【04】第一年的恐惧
作者出身不好,在单位要低头做人,会遭到批斗。
回到家之后被抄家,所有东西被查封带走,留下一个破破烂烂的房间,甚至连房间都不能住,被集体安排。
轮番接受红卫兵的洗礼,以及相互之间的检举。
我无法想象自己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是什么样的反应?但我唯一能够想象的到的是小的时候在门板上面听见的那个脚步声,内心的恐惧和不安由然而生。
【05】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那个环境下找到了他携手一生的伴侣,并且在非常简陋的环境之下结婚,可能正是因为那样绝望的环境,才需要相依相伴的另一个灵魂来共度难关。
也许这就是夫妻俩的真正相处之道,相互依存,相互陪伴。在困难中携手共进,在快乐中彼此同乐,在平凡中创造精彩。
因为大抄家的洗礼,彻彻底底的成为一个无产阶级。
所以作者夫妻二人有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和房间。
作者写道:我喜欢一切都由自己创造,从无到有,从零开始,人只有在这种时候最具创造力,最有幻想,最需要自己和依靠自己。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重新开始,自我创造,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状态。
作者写到一个牛棚里的刘奇膺,这个人看着自己的影子,说了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我的影子怎么会这么小,像一只狗的影子。
也许这就是那一代人的缩影,也许是因为作者也感受到了,所以他开始决定展开自己的战斗方式:秘密文学。
因为只有文学,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的强大,虽然在环境之下是那么的渺小,但正因为这种环境可能会让内心有一种巨人的形态。
作者开始秘密写作、收集部分美学、画画、外出招揽业务,正在寻找绝望中的快乐。
后来做着新搬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房子里,他是如此的快乐!
作者这样描写:能够住进这个接近我理想的房子,应该归功于我们与那位政委按按博弈中付出的勇气,所以当我站在这房子宽阔的阳台上时,心中有一种成就感,这感觉进入了我的骨头。
我喜欢对一个空间发挥想象,并用手去营造,我的伙伴文昭(老婆)与我一样,都力图把这个家构筑成一个理想的空中楼阁。
我喜欢看到作者这种在黑暗中前行,寻找光明的勇气。
【06】这就是生活
作者在文中写道的十年生活,看似非常的痛苦,但实际上很多层面也成就了他。
我们肯定不是去感谢这10年阉割文化,而是感谢他在这其中所做的努力和坚持。
回到我们现代的每个人身上,谈一谈什么是生活?谈一谈活着的意义,也许各不相同。
活着本身的意义就是活着,再给它附加其他的意义,就是在这一生中去体会。
儿童欢乐,少年怀春,职场懵懂,中年担当这都是生活。
【07】零星的触动
①作者在那么贫瘠的文化下,都能够大量的学习阅读书籍,自我成长。而现在我们处于这么好的环境之下,更应该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要被手机、被零碎的信息、被影响圈以外的任何事情干扰到,不要让自己的心浮躁。
沉下心来认真的工作,出则悌,入则孝。
阅读书籍,感受生活。
②作者1966年,第1个家是在废墟中建立。
1976年发生大地震,又变成了一片废墟。感觉10年就是一个轮回,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连作者都不禁在问自己是否能够从废墟中站起来,怎样才能站起来,无法回答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经历困难感觉过不下去的时候,心中恐慌,请不必自责。任何人出于困难都有一个恐慌期,不知所措,好在坚强的人可以,边走边看,重要的是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08】受到启发的决定
突然对其他的4本书非常的感兴趣,采购,阅读。
【END】
借用作者的一句话:好了,历史在我身上开始了。
请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因为你在创造一段历史,你也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