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社会秩序,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两次世界大战都有德国的身影,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更是出尽了风头。那么德国为何要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德国的表现如何?战争后期,德国明明有700万大军为何却选择了投降呢?
德国挑起二战的原因
近代德国的统一是在1870年完成的,统一之后的德国发展速度很快,到20世纪初就已经超越英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强国。然而当时的全世界已经被美英法俄等国家瓜分完毕,德国没有了想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德国必须要发动一场战争来攫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因此德国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由于德国后院起火,在德国还没有打输的情况下被迫投降败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但是其中的条款对德国来说太苛刻,加上战后德国国内经济崩溃,国民大量失业,导致德国人对周边的国家怀恨在心。
1929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全球,当时德国有近400万人失业,面临着被活活饿死的可能,还有近600万的临时工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恰逢这个时候,希特勒上台了,他声称经济危机是“政府无能”,是政府接受《凡尔赛和约》和战争赔款及奉行“社会主义”政策的结果,是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灭了德国的一切。
为此,希特勒告诉德国民众:“我们要撕毁那将我们推向地狱的“凡尔赛条约”,我们要重新站回世界的舞台,我们要让那些欺压我们、分割我们国家的强盗们后悔,我们德国人民是最优秀的……”
于是一场举全国之力的复仇计划,在希特勒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希特勒先是打破了《凡尔赛和约》中对于德国军备限制的规定,开始秘密疯狂地扩编军队并加紧训练,以学校和医院作为掩护秘密建立军工厂。此举一出使得当时大量的失业人员很快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1935年,希特勒见时机成熟后,公开声称德国国防军已经从“凡尔赛条约”中规定的不得超过10万扩充到了30万,这瞬间引起了周边国家的重视,英、法、意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协定。但是这份协定只不过是空口白话,他们根本没有付出任何行动。这就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英、法两国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做了纳粹德国的帮凶。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苏联竟然还派出军队帮助入侵并一同瓜分了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开始闪击波兰代表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
二战爆发后,德国在欧洲战场上一路势如破竹,大有无敌于天下的态势,但是随着苏联的参战,德国的进攻态势在不断地下降,到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力主动发动进攻甚至到1945年时德军明明有700万大军却不得不选择投降。我们可以简单地来看一下德军在战场上的表现。
1939年,德国闪电进攻波兰,波兰沦陷;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又称“白色闪电”),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5月10日采用“曼斯坦因计划”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军队大部分撤入英国境内,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1940年7~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命令(海狮计划),但是在丘吉尔的带领下,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这是德国发动二战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进攻苏联,此战德军出动500万兵力,4000多辆坦克和近5000架飞机,分三路进攻苏联。由于德军的突然袭击,苏联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大片的国土沦陷,苏联军队和武器装备也遭到重大损失。
同年9月30日,德军进攻莫斯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军奋起反抗,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德军有50万人死于这场战争,德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还有35名高级将领被免职。此外德军损失坦克3000辆,火炮2000门,汽车2000辆以及其他各种技术装备。
莫斯科保卫战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同时德军无力再发动大规模全面攻势,因此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
然而此战德军的损失更加严重,德军第六集团军群全军覆没,兵力损失近70万人,外加1000余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架飞机。
而后在1944年,280万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945年,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1945年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然而德国虽然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但是此时的德军还有700万人,但从人数上看还是有能力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的,可是为何却选择了投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战略资源的枯竭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并不是嘴上说说的事,打得是资源、是后勤保障、是消耗。虽然战争之前德国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德国面积并不大,战略纵深很小,以一国的力量去对抗全世界,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虽然战争初期德军一路势如破竹,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短板越来越明显,到战争后期各种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据记载,德军的武器仓库中,很多崭新的战机因为缺乏石油不能使用。
所以,战略资源的缺乏是德国投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二)最高领导人的自杀
德国之所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初就是他将德国人凝聚在一起发动战争的,但是在苏军攻入柏林后,希特勒或许是无法接受战争的失败或许是知道大势已去,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德国人失去了他们的最高统帅,剩下的人无法领导战争继续下去,这跟当初袁世凯去世后,没有人能压制那些北洋将领造成北洋军阀混战性质类似。
所以,希特勒的自杀也是德国选择投降的一个因素。
(三)军队兵员的素质不如战争初期
德军在战争初期,上战场的兵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军的精锐已经损失得差不多了,新补充的兵员不能马上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战争进行下去只能徒增伤亡。
(四)德军兵力分散
英美同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两面作战,西线战场面对的是280万的美英同盟军,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强大的苏军,两线作战必然会顾此失彼。
(五)中高级指挥官的缺失
当时许多优秀的高层将领都被希特勒调离战场,甚至还有被处死的。再有就是当初和苏联拼得太厉害,导致大批的中下层军官损失惨重,所以没有了强有力的中层指战员,如果再打下去德军损失更加严重。
所以尽管当时德军仍然还有700万大军,但是选择投降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困兽犹斗只能使德国损失得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