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的恶意有如万丈深渊

      最近读了东野圭吾的《恶意》一书,剧情的反转真可谓是精妙绝伦,故事的结尾又引人进入了人性的深思。整本书作者的点滴伏笔都埋下了恶的种子,一个一个的恶慢慢融入了整个故事,大到杀人动机,小到毒死邻居家的猫,作者都恶趣味的设下阅读“陷进”,如果不读到文章的终止,是感受不到那丝丝串联起来的恶意滔天袭来的感觉。

      整本书主要的记叙的方式是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简单来说就是主角和嫌疑犯都通过记录、手记、独白等方式去讲述整个故事。正因为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不能迅速从叙事语篇的指示中心中抽离出来,才使得结局放大了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使得文章重重记叙更加值得品味。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精彩的地方就是抓住嫌疑犯后的记叙。当时看到嫌疑犯被抓,我还以为整本书已经大结局了,随后合上书一看,居然连书的二分之一还没有读完(*/∇\*)。嫌疑犯被抓后,根据嫌疑犯野野口修自己的叙述,把被害者日高邦彦描述成了道德败坏的恶人,因被日高邦彦抓住了把柄而被迫协助进行写作,并且从警方搜查出的证据也确实印证了他的供述。看到这可能大家都会觉得真相大白,故事以加害者野野口修因被害者日高邦彦无尽的恶意胁迫产生了杀人犯罪的冲动而结束,可事情却并未结束……

    文章随着警官加贺恭一郎的深入调查和走访进一步的探究野野口修和的杀人动机以及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二人的过去。种种惊人的假设和难以想象的心理行为揪出了野野口埋藏的嫉妒心杀人的动机;故人的记述和日高邦彦善意的行为却成为杀人凶手真正的罪证。

    文章到此也才算全剧终了,环环相扣的叙述,嫌疑人和被害人人性多次的互换,把整部小说升华到了极致。同样结局也给读者留下了人性的考量,日高邦彦开朗和不求回报的善意却招来野野口修心胸狭隘的嫉妒杀人和丑陋的栽赃陷害,仿佛印证了那句“没有无缘无故的恶”。

      恶向胆边生,心生的恶意会在善意的阴影处的逐渐成长,一旦恶根深蒂固,那恶行也就变得理所当然。鉴于此,我们是否也需要从道德和人性的层面考量一下自己,在当今社会下,许多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在众多压力秉承本性,守住初心,不让恶念钻了空子,把我们拖入万丈深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恶意》这本书,会让你开眼界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生的恶意有如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