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伊阙之战,一战成名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

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开篇的前八十一个字的背后,是一场令六国闻风丧胆的歼灭战——伊阙之战,二十四万韩魏联军惨死。此战过后,白起这个名字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惊六国……


梁启超曾对战国时期战死的士兵人数做过统计:“战死士卒两百万有奇”,而其中白起率领秦军斩杀敌军之数已过百万,占了二分之一。

现如今,对于白起这个名字,你或许不曾陌生,在太史公的《史记》中,一次次征伐战争,记载的是一次次惊人的屠杀数字。

他是战神,位列四大战神之首,他是人屠,屠夫的恶名背了几千年。功过是非,那些淹没在历史中的故事我们只能从故纸堆中探寻。


伊阙之战——战争背景

伊阙,在隋炀帝定都洛阳以前,龙门一带龙门山和香山,两山对峙,伊水流过其中,因望之若阙而被称之为伊阙。地形狭长,两山夹一水,地势险要,是韩魏的门户,也是两国的西方屏障。

秦国,地处关中一隅,与韩魏两国边界相邻,山水相依。秦国东出,首当其冲的便是韩魏两国。公元前294年,左庶长白起夺韩国新城。韩国派出使臣向魏国求援,唇亡齿寒,所以魏国并没有选择作壁上观,随即派大将公孙喜前去助战。

伊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交战双方的主战场,一方是由公孙喜和暴鸢率领的二十四万韩魏联军,一方是不足对方联军半数的秦军,由名不见经传的白起领军。公孙喜和暴鸢久经沙场,在垂沙之战中大败楚军,而白起这个名字对于两员宿将来说,是无名小辈。

伊阙之战——战争过程

是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白起深知,从人数上,秦军不敌联军半数,而且韩魏联军以逸待劳,而秦军是远道而来。韩魏联军到达伊阙后占据要地,据险固守。若是正面交锋,秦军必败无疑。

此时的韩魏两军也是貌合神离,韩国以强弓劲弩闻名于世,魏国的魏武卒也是威名远播,两国都希望对方能充当主力,率先出击。而白起正是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审时度势,展开对策。

当兵力处于劣势时,就要尽量脱离战斗,避其锋芒。要分散联军优势兵力,形成局部优势或对等形势,然后各个击破。

白起率先派出一队疑兵,打出旌旗无数,命人击鼓呐喊,制造出人沸马喧的假象,用以迷惑韩军,钳制住韩军的主力。又带领秦军锐士主力,从伊川境内翻山越岭,悄悄绕到魏军后方。魏军无备,松懈防守,仓促应战间,结果就是迅速惨败。

据说魏军也向韩军发出求援,可是韩军以为自己这边面对的也是秦军主力,所以未曾救援。当他缓过神准备救援之时,魏军已被击溃,主帅公孙喜被俘。而此时面对秦军的两侧夹击,韩国的强弓劲弩已失去了施展余地,最终溃败而逃。

这场战争,从发动到取得胜利,秦军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凌厉的攻势震慑六国。


伊阙之战——战争结果

秦军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攻占伊阙,主将公孙喜被杀。占领伊阙后,秦军趁势夺取五城。

韩魏两国一蹶不振,割地求和。

“陕人白起入伊洛,尸骨成山血成河”……

从此,韩魏两国门户大开,秦军的虎狼之师长驱直入,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张。

白起,一个注定要载入战争史册的名字,开始他一生传奇的东征历程。他的名字,是六国君王与将士的噩梦。

伊阙之战,一战成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起:伊阙之战,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