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脑洞:你愿意成为自己的孩子吗?

看电视剧《小敏家》的时候,我们一眼就知道金波不是一个好爸爸,自己欠债居然想利用儿子找前妻帮忙还债。

image

但是,金波却认为自己是好丈夫、好爸爸,当年都是小敏抛弃他们父子,他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01 我们能看出金波的问题,而金波看却不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看电视剧用的是上帝视角,能看到所有角度和所有细节,我们能够直达真相。

而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金波,我们没有上帝视角,我们看到的是片面的世界和片面的自己。

02 你是一个好儿子/女儿吗?你是一个好爸爸/妈妈吗?

你觉得自己虽然不如舜的孝,也不如孟母的慈,但应该也还可以吧?

确定吗?

你犹豫了。

因为说起孝,什么是孝呢?

说起好父母,什么是好父母的标准呢?

你不太清楚。

我拿《论语》里“孝”的尺子出来,你自己比对一下,看看有没有达标。

最低标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不要让父母去担心你的任何事情,就是“孝”了。

比如,晚上经常出去喝酒,然后都喝得迷迷糊糊地回来,父母就很担心你。

但是,如果你生病了,父母担心你,那么是可以原谅的,因为生不生病你无法控制。

最低标准你做到了吗?

我估计至少50%的人做不到这条。

如果做到了,再看最高标准:

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有事干的时候,年轻人抢着干,比如,烧菜的时候发现没酱油了,自己下去买,别让父母跑一趟。

有好吃的,给长辈先吃。

但这些都是容易做到的,最难的是不要给父母看你的脸色,比如,妈妈让你帮她在淘宝上买个东西,你一脸不耐烦,语气也阴阳怪气的,这也是不孝。

我估计99%的人在这一条面前,都得趴下,生活中我还没见过有那个子女可以做不“色难”的。

经过这么一比对,你大概就知道真实自己和想象中自己的差距了。

你想改正,大概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03 什么是好父母呢?

是不是也能找孔老师要个标准比对一下呢?改改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没有找到孔老师对优秀父母的明确定义,他只说了一个大原则“修身齐家”。

其次,因为学习“孝”,只用改变自己,你不用改变父母,这是一个单人决策问题。

而教育孩子,你最终的目标是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你要改变的是别人,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问题。

多方博弈的难度在于,你的每一个决策会影响对方的决策,然后对方的决策再次影响你的下一步决策,接着如此循环。

最终这个问题就变得无比复杂。

有一次张雪峰老师演讲:只要你想考研,你就一定能考上,为什么?

image

因为学习是我们这辈子最简单的事了,因为你只用搞定自己。

将来,你到了单位,你要搞定领导,你要搞定客户,你要搞定别人,你要是碰上个神经病,你怎么搞定他?

可能你永远搞不定他,你永远升不了职,你永远拿不下订单。

你到底要具体怎么做才能搞定他们?大师们可以教你大原则,比如“学习领导力”。

但是你还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因为你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

今天我们想成为好父母,也是处于这种困境。

这么多人自称大师在教我们学做好父母。

可是我们听不懂,我们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image

那怎么办?

如果今天,我突然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

我愿意变成自己的孩子,去看看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也从他的角度看看真实的“我”,我到底需要做哪些改变,我才能对他因材施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个脑洞:你愿意成为自己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