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上学路上的十分钟都沦陷在你的焦虑里

单位处在全市二手房价格最高的区域,房子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然买房的人仍趋之若鹜,只因这里全市最好小学的所在地。

于是,单位东门外的大街,就共属于我们这些上班族和赶着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和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孩子。

01

走在这条路上,总能听到背着书包的家长和两手空空的孩子之间以下或类似内容的对话。

“56+45等于多少?”三年级的“眼镜”男孩慢悠悠地走着,一旁的爸爸用一道接一道的口算题把他叫醒;“那,棕色怎么说?刚才的橙色拼对了哟。”打扮朴素的妈妈拖着羊角辫女儿,循循善诱着,好像希望孩子能把所有的颜色都自己背出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越过羊角辫女生,前方的小姑娘正在勤勤恳恳地背诵着古诗,家长紧盯着孩子,来不及看路……

周一到周五,只要是上班也就是孩子上学的时间,这样的对话几乎从未缺席。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有时候也会有课外班上学习的一些内容从家长质问的语气和横飞的眼神中抛出。

走在路上,恍有重生投胎之感,顿感自己博学了不少,而且不再会“偏科”了。但不知,这些孩子们能否因为早上十分钟的用功而获得学习的乐趣?

02

除了耳朵在收集家长和孩子的对话,我的脑子也没闲着,记忆迅速回到20年前——我的小学时光。

某个早晨,或许也是这样最天朗气清的五月。一个10岁小孩吃过早饭,自己梳好了小辫儿,并且自创糖葫芦样式,均匀地绑上样色不同的橡皮筋,然后戴上前一天晚上已经系好在书包带子上的红领巾,蹦跶着出门了。

她要到下一个小区找到同班同学,一起去上学。每天的上学路几乎都是如此,没有家长的唠叨,没有家长帮着背书包,也没有昨晚已经复习好的功课跳出来打扰和小伙伴的对谈。

上学的路,单纯的就像是我们那个时候的童年:它是路边带着露水的牵牛花,是军队院子里让人胆战心惊的大狼狗,是时隐时现的流浪小橘猫,是邻居阿姨亲切的招呼,是所有带着美好的气息。

寻遍脑海里的库存,不见数理化与晨鸟齐飞,史地生与旭日一色。童年就是那抹无暇的蓝,就算20年后再想起,也未变色。

03

想到此,不禁自问,没有压力的童年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不优秀?还是把学习时间紧张到每分每秒就意味着以后能出息?

那就听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80后人士之一的扎克伯格怎么回答。在他的女儿小八月出生时,扎克伯格为她写下了一封信:“我们希望你能在小时候有时间停下来低头闻闻花香,然后把花瓣和叶子放进你的小竹筐;我希望你能和你的姐姐Max一起坐在旋转木马上,直到你能认清上面每一匹马的颜色;我们希望你可以在我们的客厅和院子里疯跑。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你可以有足够多的睡眠,我们想让你成为一个伟大的睡神。”

而这种赋予孩子爱、信任和自由胜过给予他们单纯的财富的思想,恰恰来自于他自己的父亲——扎克伯格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纽约附近小镇。身为牙医的爱德华·扎克伯格的教育理念,第一条就是“不要强迫孩子,也不要试着把他们的生活引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

而在上学路上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最多的表情是“被强迫”:他们被强迫把注意力从流浪小猫的身上转移到枯燥的口算题上,他们被强迫收起哈欠、收起倦容,强打精神继续昨晚的背诵,他们被强迫把书包背到爸妈的肩上,原因是爸妈希望他们因此能集中精力回答正确问题!

这些画面到底来自孩子们“不需扬鞭自奋蹄”的学习自主性,还是以应试教育内核的变了味的“素质教育”?是孩子的自觉自愿,还是家长的急功近利?真的如一些虎妈狼爸所言“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天然的使命,在享受科技飞速发展之利的同时,他们也必须学会失去些什么”吗?

0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在《中国教育会好吗》这本书中直指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证书和分数的奴隶,而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高尚品德、身心两健的个体。”很显然,这些孩子并不愿意在刚刚从夜晚的美梦中苏醒后,这么快地就被家长扔进了白天的噩梦中。

如果孩子自发意识到时间宝贵,自主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那我们要钦佩家长教育有方,欣慰于孩子的心智成长;而如果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企图用家长的权威和强制将知识塞进每一个时间的孔隙,我们很难期待,孩子会就此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和学习兴趣。

上学路上的焦虑,其实正是家长“上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好中学才能上好大学”思维怪圈里的一环,它们正步步为营地侵蚀着不在少数的家长的脑神经。

上学路上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慢些走,就会看见自己的内心——它是平静,还是被时代的焦虑所裹挟。龙应台的名篇《孩子,你慢慢来》或许应该送给我们的家长——亲爱的家长们,慢慢来,别拖坏了孩子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上学路上的十分钟都沦陷在你的焦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