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余华的小说从以前的先锋小说逐渐现代化了,从1993年的《活着》《在细雨中呐喊》到1998年的《许三观卖血记》再到2004年的《现实一种》到2008年的《兄弟》到2013年的《第七天》。

《活着》通过写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让我们了解到,对苦难更深刻的认识苦难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特征,我们总是再回回避苦难追求安逸舒适,但余华却告诉我们我们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同在的才是苦难我们不可以回避摆脱它,我们只能去面对它,我们得去超越它甚至战胜它,那该怎么办呢,就像书名一样,只有活着这样的话就能展现出我们生命的任性,所以我们要活着活下去。我感觉余华在写《活着》的时候,他是想表达对苦难更深刻的认识苦难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质特征,我们总是再回回避苦难追求安逸舒适,但余华却告诉我们我们是与生俱来的与生命同在的才是苦难我们不可以回避摆脱它,我们只能去面对它,我们得去超越它甚至战胜它,那该怎么办呢,就像书名一样,只有活着这样的话就能展现出我们生命的任性,所以我们要活着活下去,虽然一些时候觉得余华写的文章太过悲惨但是它写的却是十分的现实,也让我们明白了“人活着就得忍受痛苦。

而《许三观卖血记》的不同是它更趋向于写一些生活上的琐碎小事主人公生活上的好事坏事都面面俱到,小说中许三观一共卖了九次血。第一次卖血促成婚姻:第二次卖血为了付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与林芬芳的偷情之后发生第三次卖血;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在饥荒之年改善生活;第五次卖血是对儿子一乐在乡下苦境的同情;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款待儿子二乐所在乡下的生产队长;为筹集一乐的医药费,许三观在去上海的途中连续三次卖血。最后,许三观在晚年还有一次没有完成的卖血,他靠卖血而换来他需要的一些东西和完成一些事情,但一般余华大多小说都以悲剧为结尾但是这次却没有,我觉得这个不能算悲剧,这次许三观的他有一个还不错的晚年,结局我觉得是很好的也吃上了好的不再需要卖血也有钱了,我觉得小说的结局就是余华小说的一个转变。之后就是《现实一种》和《兄弟》了,我觉得这两个小说的特点挺接近的他们都是去写人性的,《兄弟》讲的是两个因家庭意外而走在一起的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但是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两个家庭重组没多久,由于文革导致宋凡死去,后来李光头的母亲也去世了,所以两个兄弟又重新的生活到了一起。之后由于林红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李光头喜欢上了林红,但是很戏剧的是宋钢却和林红结婚了,之后又反转了的李光头富裕了,宋钢没落了李光头和林红开始了纠缠从而导致了宋钢卧轨自杀。李光头和宋钢这对兄弟,在几十年的变迁中,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最后的生死离别,这样的经历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这一切的反转都不是随便的他们都是因为每个人的人性的变化而改变的,作品从李光头的偷窥开始,以他抱着哥哥宋钢的骨灰结束,期间跌宕起伏,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在那个时代不是好人就有好报的,社会黑暗人性也黑暗但是无论面对怎样的黑暗,也要努力坚持下去。

余华的小说呢总体来说都是很现实的,他的风格从先锋小说逐渐变成了现实小说,他从写任何理由都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生命因为活着,才是生命。与苦难的抗争、与命运的抗争,都是为了活着,不论喜悲。所以,这是生命的哲学,余华写的不是那些苦难,而是对《活着》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到之后写的小说慢慢变成了去写人性的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余华小说风格的转变方向,很多人都觉得理解不了余华的的小说总是让人觉得很压抑很难过但是我觉得看余华的小说让我知道我们应该被生活本来的面目所感动。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余华小说写作风格上特点上的转变的一些看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