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读《论语》感悟(三十九)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书中译文: 宰我问:“作为一个仁人,如果有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跳下去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呢?君子可以去救人,却不可随便陷入其中;可以受欺骗,却不可以被迷惑。”

我的感悟

经常被孔子批评的宰我又开始调皮了,故意问孔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

宰我还是宰予,在孔门中以“利口辩辞”著称。当年,他以出众的辩才而被招入孔门,但是在进门之后,却不思进取,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如今,宰我又来挑战老师:你经常给我们讲要“见贤思齐焉”、要“仁者爱人”,教育我们做个有仁爱之心的仁者。可是,若有人欺骗我说,井里面掉进去个仁者,我是不是也要跟着下去呀?那不一块淹死了。

宰我爱动脑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表达不同观点,敢于向老师的权威挑战。他可能认为孔子课堂内外讲的都是要做一个“仁人志士”,要求同学们关心他人、关爱社会,追求“义”,淡泊“利”,可社会上有那么多骗子、坏人,万一被骗了怎么办?

实际上,宰我刁难式提问也表达了他对“仁”的怀疑,觉得“仁者”太善良了,难以在礼崩乐坏的社会里生存。

孔子明知道宰我的挑衅,并没有发脾气责骂他,而且反过来问“何为其然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然后又进一步解释:“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这里的“逝”是往的意思;“陷”是被“陷入”;“欺”是欺骗;“罔”是被迷惑。

孔子说,君子可不是傻了,可不会盲从别人。若井里真有人,君子可以去看看,看看怎样能帮忙救人,而不会把自己也陷进去,救人不成,反搭进一条小命。别人可以利用君子的善良欺骗他,那是骗子的不仁,而君子是有智慧的,是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可不那么容易被迷惑而上当受骗。

看到了没有?孔子又给宰我上了一课:我让你做君子、做仁者,可不是让你做糊涂蛋。骗子他骗人,是他不仁,我们无法干涉他,但我们却能管住自己,要增强自己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南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它给我们的启示和孔子的道理一样:做人要懂得辨善恶,对待像狼一样狡猾凶残的恶人,应当提高警惕,不能随意施舍同情,即使是对方处于逆境,也不能怜悯;有善心是好的,但是不能滥用善心,让自己遭遇危险。

宰我的疑问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我们在学习上也有疑问:老师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可邻居老王也没上什么大学,斗大字不识一升,不照样当了老板?某同学他大舅也不过是野鸡大学毕业,他不也当了局长?

试想一下,老王和同学大舅,虽然年少不知道学习书本知识,但你知不知道他们成年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也不少学习社会知识,进而又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他们人前风光无限,人后默默奋斗不息的过程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孔子给宰我上这一课,也是告诉我们后人,做仁者,也要做智者。虽然骗子会盯上仁者,但仁者又是智者,我“仁者义以为质”,不见利忘义,就会不惑,无论你是电信诈骗,还是网络传销,我君子不为小利所惑,我有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雍也篇”第26章这段话,孔子提醒我们,要明是非,辨善恶,拒绝不良诱惑,避免上当受骗。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避免上当受骗)